1. 《端午》·唐·文秀
诗句: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追溯端午节的起源,直指屈原投江的悲剧,表达对忠臣蒙冤的愤懑与无奈。诗中“楚江渺渺”与“直臣冤”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历史的苍凉感。
2.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诗句:
>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
陆游描绘南宋山村的端午风俗:包粽子、挂艾草、储草药,展现淳朴的田园生活。末句“一笑向杯盘”流露出超脱世俗的豁达,被誉为“隐逸诗”典范。
3. 《和端午》·宋·张耒
诗句:
>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赏析:
此诗将龙舟竞渡与屈原的忠魂相联系,哀叹其“国亡身殒”的悲壮,最终以《离骚》的永恒价值作结,升华了文化传承的主题。
4.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诗句:
>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赏析:
杜甫以细腻笔触描写皇帝赐衣的细节,“细葛含风软”形容衣物质地轻盈,“香罗叠雪轻”暗喻宫廷华贵,侧面反映唐代端午节的皇家礼仪文化。
5.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诗句:
>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赏析:
苏轼以女性视角描绘端午民俗,“彩线”“小符”展现佩饰之美,“一千年”寄托对美好情谊的永恒祈愿,兼具生活气息与浪漫色彩。
端午节的千古名句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解读:象征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成为历代志士的座右铭。
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解读:表达屈原坚守高洁品格的孤傲,后世用以赞颂独立人格。
3.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张耒《和端午》)
解读:以“离骚”象征文化不朽,凸显屈原的精神遗产超越生死。
4.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苏轼《浣溪沙·端午》)
解读:生动刻画端午民俗细节,展现宋代女性的节日风情。
5.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边贡《午日观竞渡》)
解读:将屈原精神与民间习俗并提,强调文化记忆的延续性。
注:以上诗作与名句多角度呈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既有对屈原的追思,也有对民俗的描摹,更蕴含哲理与美学价值。如需进一步了解完整诗词或背景,可参考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