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粽叶飘香,龙舟竞渡的鼓声响彻江河,人们用独特的方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也传承着千年的民俗风情。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广为流传的是屈原投江的故事。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而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们划船打捞他的遗体,并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以保护他的身躯。这一传说赋予了端午节深厚的家国情怀,也让“吃粽子”“赛龙舟”成为节日最鲜明的符号。
在我的家乡,端午节总是充满温馨与热闹。清晨,母亲会将艾草挂在门楣上,淡淡的草药香驱散蚊虫,寓意驱邪避灾。外婆则早早泡好粽叶和糯米,准备包粽子。我学着她的样子,将粽叶卷成锥形,填入糯米和红枣,再用彩线紧紧扎好。虽然我包的粽子歪歪扭扭,但蒸熟后咬一口,糯米的香甜混合着粽叶的清香,总让我忍不住多吃几个。外婆常说:“粽子不仅是食物,更是对屈原的敬意。”这让我明白,传统习俗中藏着代代相传的深情。
最难忘的是江边的龙舟赛。鼓声如雷,彩旗招展,十几条龙舟如离弦之箭划破水面。桨手们喊着整齐的号子,岸上的人群欢呼雀跃,仿佛重现了当年百姓争相救屈原的场景。父亲告诉我,龙舟竞渡不仅是竞技,更象征着团结与拼搏的精神。而孩子们手腕上的五彩丝线,胸前的香囊,则寄托着长辈对平安健康的祈愿。
端午节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舌尖上的盛宴,更是文化的纽带。无论是粽子的软糯,还是龙舟的激昂,都在提醒我们:传统节日是民族的根脉,值得用心守护与传承。
端午节风俗(50字)
端午节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系五彩绳等习俗。人们用雄黄酒驱邪,以粽叶包裹糯米纪念屈原,龙舟竞渡则象征团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