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篇关于“警钟长鸣”观后感及“以案为鉴”心得体会的综合分析,结合多篇警示案例与个人反思,供参考:
一、《警钟长鸣》观后感:以案明纪,筑牢防线
1. 理想信念的崩塌是腐败根源
影片中多名党员干部从“人民公仆”沦为“阶下囚”,根源在于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例如,刘锦山、戴斌等人因贪欲膨胀,将权力视为谋私工具,最终身败名裂。这警示我们: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须常补不懈,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定力。
2. 纪律规矩的漠视导致行为失范
案例显示,部分干部从收受小额礼品到巨额贿赂,逐步突破纪律底线,如袁卫华以案谋私、泄露机密。这印证了“破法必先破纪”的规律,提醒党员干部须严守党纪国法,将“小事小节”当作检验党性的试金石。
3. 监督缺位纵容权力滥用
警示教育片揭露,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必然滋生腐败。例如,原广东书记朱明国因长期脱离监督而走向堕落。这要求完善监督机制,既抓“关键少数”,也管“绝大多数”,推动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贯通。
二、以案为鉴心得体会:自省自警,永葆本色
1. 坚定政治立场,把牢思想“总开关”
从杨耀威、都本伟等案例可见,政治上的“软骨病”必然导致行动上的“跑偏”。党员干部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将“两个维护”融入血脉,杜绝“重业务轻党建”的短视行为。
2. 常怀敬畏之心,严守纪律底线
案例中,贪腐者多因“侥幸心理”铤而走险。须以“身边事”警醒“身边人”,如邹学军局长所言,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慎独慎微,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惑”。
3. 践行宗旨意识,厚植为民情怀
警示教育强调“执法为民”的核心价值。如基层城管队员需将群众“急难愁盼”作为工作导向,既依法履职,又以服务化解矛盾,杜绝“庸懒散慢”作风。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避免权力异化为个人谋利工具。
4. 强化责任担当,勇于自我革命
案例剖析显示,腐败问题往往伴随责任虚化。党员干部需以“永远吹冲锋号”的自觉,刀刃向内查摆问题,如许镇镇干部孙祥伟所言,在信访维稳、民生工程中扛起责任,以实干实绩回应群众期待。
三、启示与行动方向
1. 深化警示教育,创新教育形式
避免将警示片当“故事片”,需开展沉浸式、情景式教育,如济南市税务局“青年说廉”活动,通过案例剖析、心理分析增强代入感,让纪律规矩入脑入心。
2. 完善制度机制,扎紧权力笼子
针对自然资源、金融等重点领域腐败风险,建立动态监督清单,如开发电子监察系统、廉政档案管理系统,从源头防范“小权力大腐败”。
3. 培育廉洁文化,涵养清风正气
推动廉洁教育融入日常,如安化县民政局以同级同类案例为镜鉴,开展“以案释德、以案促改”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警钟长鸣”不仅是警示,更是行动的号角。党员干部须以案为鉴,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我净化、自我革新中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唯有常怀敬畏、慎终如始,方能不负人民重托,走稳新时代的赶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