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自然段主要通过对卡拉玛舞蹈时的___和___描写来展示其绝美的舞蹈。
答案:表情、动作
解析:文中通过“忽而双眉颦蹙”“忽而笑颊粲然”等神态变化,以及“侧身垂睫”“挺身屹立”等动作描写,展现了舞蹈的丰富情感和动态美。
2.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排比;渲染出卡拉玛舞姿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析:如“忽而……忽而……”的排比句式,通过六组动作的铺陈,强化了舞蹈的节奏感和情感层次,使读者感受到舞者情感的强烈变化。
3. 为何“语言不通”的我们能与舞蹈“起了共鸣”?
答案:人类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是相通的,艺术通过肢体语言跨越文化隔阂。
解析:舞蹈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情感,即使不依赖文字,也能触动观众共通的情感体验,如哀愁、喜乐等。
4. 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
答案:飞动的“美”;从身体、神态、服饰三方面表现。
解析:文中提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身体动态)、“笑颊粲然”(神态)、“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服饰细节),全面展现了舞蹈的灵动与美感。
5. 哪句话最能表现舞蹈的最高境界?
答案:“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解析:此句表明舞者已完全融入艺术,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艺术表现力的极致。
6. 照应“离合悲欢”的句子是?
答案:“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铮铮的弦响。”
解析:通过“哀愁”“喜乐”“娇羞”“盛怒”等情感对比,呼应了“离合悲欢”的主题。
7. 引用白居易诗句的作用
答案:生动形象地表现“蛇舞”的精妙,增强语言的诗意和文化意蕴。
解析:诗句“珠缨炫转星宿摇”以比喻手法将抽象舞姿具象化,弥补了文字描述的局限性。
8. 与《安塞腰鼓》的舞蹈风格对比
答案:《安塞腰鼓》体现阳刚豪放之美,本文则表现印度舞的阴柔灵巧之美。
解析:前者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强调力量与激情;后者通过细腻的肢体语言展现印度文化的婉约与宗教意蕴。
9. 如何理解“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答案:印度艺术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如舞蹈、音乐等均汲取民间传统,与人民生活和历史息息相关。
解析:文中将艺术比作“大榕树的树枝”,强调民族文化的滋养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
附:常见题型拓展
建议结合原文细节和情感表达进一步分析,注意答题时引用具体语句支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