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开学第一课》延续了往年的教育使命,通过多主题、多视角的内容设计,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神与文化的盛宴。以下从历史传承、时代精神、责任担当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与个人思考展开反思。
一、历史传承:触摸英雄精神,致敬文化根脉
1. 英雄叙事的当代启示
节目以“英雄不朽”为主题,通过王二小的故事、《少年自强宣言》等篇章,展现了战火年代普通人的无畏牺牲精神。史林山老人讲述的抗战经历,让观众深刻体会到“爱国、勇敢、团结、自强”不仅是历史口号,更是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这种精神在当代的映射,是鼓励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生活挑战时,选择“越战越勇”而非退缩。
2. 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创新
《儒藏》“精华编”的编纂工程被重点提及,汤一介先生“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信念,成为文化传承的典范。节目以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为引,呼吁青少年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要珍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要以开放心态促进文化对话。
二、时代精神: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的交响
1. 科技强国的青年使命
拉索宇宙线观测站、深中通道等“大国重器”的亮相,展现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突破。航天专家分享的月球基地构想,以及人工智能体“通通”的演示,揭示了未来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这些案例启示青少年:科技创新不仅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个人实现价值的舞台。
2. 生态文明的实践智慧
节目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城市生境花园为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复旦教授王放通过追踪雨燕迁徙,将生态保护具象化为可参与的日常行动。这种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践的教育方式,让环保意识真正内化为青少年的自觉选择。
三、责任担当:从个人理想到家国情怀
1. 个体奋斗与集体价值的融合
奥运冠军潘展乐、运-20机长陈思麒等嘉宾的成长故事,诠释了“追梦”的双重意义:既是对个人热爱的不懈追求,也是对祖国需求的积极响应。正如节目中强调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青少年的理想需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2. 危机中的责任觉醒
以抗疫、抗灾为背景的实景课堂,再现了“平凡人”的非凡担当。节目中“逆行者”的集体肖像,让青少年意识到:爱国不仅是宏大叙事,更是日常中的坚守与奉献。这种教育方式有效消解了英雄主义的距离感,增强了情感共鸣。
反思与启示
1. 教育的多维渗透
节目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通过实景探访、跨时空对话等形式,将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塑造深度融合。例如,镇江现代农业基地的探访,既普及了科技农业知识,也传递了乡村振兴的责任意识。
2. 青少年主体性的激发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节目通过心愿卡、生态实践等互动设计,鼓励青少年成为行动的发起者。例如“写下新学期目标”环节,将宏大理想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任务,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开学第一课》不仅是一堂知识课,更是一堂人生课。它教会我们:历史是镜鉴,科技是武器,自然是伙伴,而责任是连接个人与时代的桥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需以“自强不息”为底色,以“创新探索”为路径,在传承中突破,在担当中成长,真正践行“强国复兴有我”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