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教案、观潮教案详细

admin22025-08-04 19:55:0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盐、屹、浩”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阔”等15个生字,理解“若隐若现、浩浩荡荡”等词语。
  • 理清课文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并能按时间顺序复述内容。
  • 背诵第3、4自然段,积累描写潮水的语言。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 学习作者“抓特点、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如从远到近、由声及形)。
  • 3. 情感与价值观

  • 激发对自然奇观的热爱,体会民族自豪感。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通过关键语句(如“白线”“水墙”“战马奔腾”)想象画面,感受大潮的壮美。
  • 难点:理解课文如何通过声音、形态变化展现潮水气势,并迁移到写作中。
  •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学习“潮来前”

    1. 导入激趣

  • 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提问:“天下奇观”指什么?引发学生对“奇”的思考。
  • 结合古诗《浪淘沙》(其七),初步建立诗文与课文的联系。
  •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学生自读,圈画生字词,教师重点指导易错字(如“鼎”“贯”)。
  • 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引导学生梳理“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结构。
  • 3. 学习“潮来前”段落

  • 关键句分析:“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大家昂首东望”等,体会江面平静与人群期待的反衬手法。
  • 说话练习:假设你是导游,如何介绍潮来前的盐官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语言表达。
  • 第二课时:精读“潮来时”“潮去后”

    1. 品读“潮来时”

  • 听觉与视觉结合
  • 听录音模拟潮声,想象“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场景。
  • 分析比喻句:“白线→水墙→战马奔腾”,体会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气势变化。
  • 朗读指导:分组朗读,通过重音、语速变化表现潮水动态(如“越来越近”“飞奔而来”)。
  • 2. 探究“潮去后”

  • 提问:潮水退去后,余波为何仍“漫天卷地”?结合“江水涨两丈高”理解潮水威力。
  • 对比潮来前与潮去后的江面,感悟自然力量的短暂与永恒。
  • 3. 拓展与迁移

  • 诗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浪淘沙》(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的句子,深化理解。
  • 写作训练:仿照课文,用“逐渐”“犹如”等词描写其他自然现象(如暴雨、日出)。
  • 四、教学资源与策略

    1. 多媒体辅助

  • 使用PPT动态展示潮水形态变化(如“白线”到“战马”的动画)。
  • 结合钱塘江地形图讲解潮汐成因,链接科学知识。
  • 2. 分层活动设计

  • 基础层:完成生字抄写和段落背诵。
  • 提高层:小组合作制作“观潮手账”,图文结合记录潮水变化。
  • 拓展层:搜集其他自然奇观资料(如亚马孙涌潮),对比分析特点。
  • 五、作业设计

  • 必做:背诵第3、4自然段,用“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造句。
  • 选做:录制“潮水解说”音频,或绘制“潮水变化”连环画。
  • 六、教学反思

  • 通过情境创设(如“导游任务”“诗文对照”)增强学生参与感,但需关注朗读指导的层次性,避免“重分析轻感悟”。
  • 可结合跨学科资源(如地理、科学)深化对“奇观”的理解。
  • 以上教案融合了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及分层教学策略,重点通过“读—想—说—写”的闭环设计,落实语文要素与核心素养目标。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