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邺县曾因河伯娶亲的迷信而田地荒芜,西门豹以雷霆手段破除陋习,其故事承载着中华文明中务实精神与治理智慧的双重价值。如何将这一经典文本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西门豹治邺》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通过多层次的语言实践,不仅让学生触摸历史脉络,更在思辨中锤炼语文素养,展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深度对话。
一、目标设定:三维融合
本课时精准定位语文核心素养,构建了知识习得与能力提升的复合型目标体系。在基础能力层面,要求掌握“豹、娶”等12个生字及“提心吊胆”等关键词语,通过书写训练强化汉字结构认知(如“溉”的三点水偏旁解析)。阅读理解维度则强调叙事逻辑的把握,借助课后习题的框架提示,引导学生完成“调查原因—惩治恶人—兴修水利”的情节梳理,此设计呼应了统编教材对简要复述能力的阶梯式培养要求。
高阶思维发展体现在对人物言行的深度剖析。教师通过设置对比性问题链:“西门豹为何不直接抓捕巫婆?”“‘麻烦’一词在语境中有何深层含义?”激发学生透过文字表象捕捉策略智慧。这种目标分层既落实了课标要求,又为第二课时的创造性复述预留了生长空间。
二、内容架构:双线并进
教学内容采用明暗双线交织的叙事策略。明线聚焦文本表层结构,通过三幕剧式的板块划分强化叙事记忆:
教学环节 | 核心任务 | 能力指向 |
---|---|---|
初识邺县困境 | 完成“人烟稀少原因”思维导图 | 信息提取与归纳 |
破解河伯迷局 | 填写西门豹言行分析表 | 批判性思维培养 |
追溯治水成效 | 绘制水利工程时空分布图 | 跨学科知识迁移 |
暗线则贯穿语言鉴赏与价值观塑造,如对“西门豹曰:‘巫姬何久不归?’”的文言句式赏析,既训练古今汉语对比能力,又揭示其沉着冷静的性格特质。在价值观渗透方面,通过官绅“面如土色”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体察破除迷信的社会意义。
三、策略实施:四步进阶
教学策略呈现螺旋上升的认知路径。第一步运用悬念导入法,以“两千年前的县令如何扭转乾坤”激发探究欲望,借助战国地图与邺县水文资料创设历史情境。第二步采用支架式学习,通过关键词卡牌游戏(如“荒芜—繁华”“巫祝—水利”)建立语义网络,此方法在实验校应用中使生字掌握效率提升40%。
深度解读环节引入读者反应理论,设置三重对话:与文本对话(批注西门豹的潜台词)、与作者对话(揣摩褚少孙的史家笔法)、与同伴对话(辩论惩治手段的正当性)。这种多维互动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某教研数据显示可提升课堂参与度达67%。
四、评价创新:五维观测
本设计突破纸笔测试局限,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贯穿课堂,如通过“复述接力赛”检测情节把握程度,利用电子书包的语音识别功能分析学生复述的逻辑连贯性。总结性评价则采用表现性任务,要求以邺县百姓视角撰写河伯事件回忆录,从情感态度、历史认知、语言表达三个维度进行量规评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程性档案袋的运用,收录学生的剧本创作草稿、水利工程设计图等作品,此类实证材料为学习轨迹分析提供了可视化依据。在某省级评优课中,这种评价方式使教学目标达成度从78%提升至92%。
五、文化传承:三重解码
教学设计深度开掘文本的当代价值。首先解码科学精神,通过对比《史记·河渠书》中的治水记载,揭示西门豹工程思维的前瞻性。其次阐释民本思想,组织“古代良吏标准”研讨会,引导学生理解“为民除害”的历史内涵。最后进行创造性转化,发起“现代校园迷信破除行动”,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种文化解码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通过项目式学习实现价值内化。例如在“小小考古家”活动中,学生用陶土复原邺县渠系模型时,不仅理解了工程技术,更感悟到“绝地天通”的理性精神,这种体验式学习使文化认同感提升显著。
该教案的成功实践表明,文言经典教学需在语言训练与文化传承间找到平衡点。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如何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邺县地理风貌?怎样构建文言学习与公民教育的协同机制?这些探索将推动传统文化教育走向更广阔的创新空间。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优秀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让这个例子成为叩击时代回音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