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后感:第一书记的精神内核与艺术表达
1. 真实与艺术的交融
电影《第一书记》以安徽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为原型,通过修路、迁坟、招商引资等具体事件,展现了一个基层干部扎根农村、为民奉献的六年历程。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以生活化的细节(如吃年夜饭时村民集体打电话问候沈浩家人)传递真实情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人性光辉的干部形象。例如,沈浩初到小岗村时挨家挨户走访,用脚步丈量民情,甚至能准确说出每户村民的困难,这种“用泥土丈量初心”的细节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真诚与责任感。
2. 奉献精神的时代意义
沈浩的牺牲精神体现了员的初心使命。他在日记中写道:“用黄金岁月为小岗作贡献,无怨无悔”,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观,成为影片的核心主题。电影中,沈浩因过度劳累猝然离世,而村民两次按下红手印挽留他的情节,既是对他工作的最高认可,也揭示了基层干部面临的巨大压力与责任。
3. 乡村振兴的实践启示
影片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情节,展现了小岗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探索。例如,沈浩推动GLG产业园落地,将小岗村的“政治品牌”转化为经济资源,这一案例为当下乡村振兴提供了“因地制宜、创新破局”的参考。
二、观看心得体会:从银幕到现实的思考
1. 基层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沈浩的事迹启示我们,基层工作需以“民心”为标尺。驻村第一书记不仅是政策执行者,更是群众利益的代言人。例如,广西钦州“第一书记”罗云通过种植牛大力、油茶带领村民脱贫,正是“真扶贫、扶真贫”的生动实践。这要求干部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入”群众,从解决村民饮水、修路等小事入手,积累信任。
2. 党建引领与治理创新
第一书记的角色需兼顾党建与发展的双重责任。电影中沈浩通过重建大包干纪念馆凝聚共识,现实中驻村干部则需通过“三会一课”、党员带头示范等方式激活基层党组织活力。例如,河南某村第一书记通过成立“合作室”,整合片区资源,形成“经验互学、项目共建”的振兴模式。
3. 个人成长与时代机遇
沈浩的经历证明,基层是干部成长的沃土。他在小岗村的六年实现了从“机关干部”到“村民贴心人”的蜕变,这种“在艰苦中磨砺才干”的路径,对当代青年具有激励意义。正如驻村干部在心得体会中提到的:“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坐标”。
4. 主旋律叙事的现实意义
影片《第一书记》的成功在于突破了传统说教模式,用平凡故事传递崇高精神。观众既能从中看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如迁坟引发的矛盾),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如沈浩与村民的互动)。这种“真实的力量”为主旋律电影提供了新的创作范式。
三、第一书记精神的当代回响
《第一书记》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它提醒我们:乡村振兴需要更多“沈浩式”干部——既有“敢闯敢试”的改革魄力,又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正如纪录片《我们是第一书记》所展现的,新时代的驻村工作已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发展”,而第一书记的精神内核始终是“以人民为中心”。
引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