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仿佛为这个节日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思。今年的清明节,我随父母回到故乡,为逝去的亲人扫墓,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绪——有怀念,有感恩,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一、扫墓:与记忆重逢
清晨,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尽,我们提着竹篮,带着纸钱、鲜花和供品,踏上了通往祖坟的小路。山路泥泞,但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庄重。爷爷的墓碑前,父亲用铁锹仔细清理杂草,培上新土,仿佛在为时光拂去尘埃。我默默摆上黄菊和爷爷生前爱吃的点心,耳边忽然响起他教我背诗的声音:“清明前后,种瓜种豆……”那时的他总爱用农谚讲述自然与生命的规律,如今这些回忆像山间的风,轻轻掠过心头。
火苗舔舐着纸钱,灰烬随风飘散。母亲说,烧纸时念叨的愿望,逝去的亲人能听见。我双手合十,祈愿爷爷在另一个世界安好,也悄悄许下自己的承诺:努力学习,不负他的期望。
二、踏青:在春光中感悟生命
扫墓归来,我们沿着田埂漫步。父亲指着远处绿油油的麦田说:“清明不仅是缅怀的日子,也是播种希望的时节。”他的话让我想起课本里学的“植树造林,莫过清明”。农人们弯腰插秧的身影,与墓碑前的肃穆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妙地和谐——逝者长眠于土地,生者耕耘着未来,这是自然与生命的轮回。
折下一枝嫩柳插在门楣,这是故乡的习俗。柳条在春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春来发几枝”的生机。我突然明白,清明不仅是悲伤的告别,更是对生命延续的礼赞。
三、传承:血脉里的文化印记
傍晚,奶奶在厨房蒸着青团,艾草的清香弥漫整个屋子。她告诉我,青团的绿色象征万物复苏,包裹的豆沙则代表甜蜜的思念。咬一口软糯的青团,我突然想起爷爷曾说:“传统就像这艾草,一代代传下去,味道才不会变。”如今,我站在老屋的灶台旁,看着奶奶苍老的手揉搓面团,终于读懂了这句话的分量。
四、追思:跨越时空的对话
夜晚,我翻开泛黄的相册,照片里的爷爷抱着幼年的我,笑容慈祥。那些他陪我放风筝、讲故事的画面,像电影般在脑海中回放。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我提笔写下:“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只要记忆还在,血脉相连的爱便永不消逝。
清明是雨,是泪,是春泥中破土的新芽;是追忆,是传承,是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密码。站在时光的交界处,我深深懂得:唯有珍惜当下,才能让逝者的期许在生者的生命中生根发芽。
写作思路参考:
1. 情感真挚:通过具体场景(如扫墓细节、青团制作)表达怀念,避免空泛抒情。
2. 文化内涵:融入农谚、习俗(插柳、烧纸)等元素,展现清明节的厚重感。
3. 哲理升华:从缅怀逝者延伸到对生命、传承的思考,提升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