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题定位与文化挖掘
传统节庆活动:结合地方特色节庆(如春节、重阳节)策划主题活动,如网页1提到的“xx花市年宵花会”,通过花卉展览、民俗表演吸引游客,融入本地文化符号(如灯笼、戏曲)。
文化IP提炼:挖掘地方历史、非遗或民俗,如西安城墙景区的“金甲武士”文明引导,将古代礼仪融入现代旅游服务,增强游客代入感。
2. 体验式活动设计

沉浸式场景:打造文化体验空间,如吉林省知北村艺术田园生活度假区,还原东北村庄风貌,结合手工艺作坊、民俗表演,让游客参与互动。
体育与旅游融合:策划马拉松、骑行等赛事活动,如青海湖骑行线路年产值突破15亿,通过赛事带动周边消费。
3. 客群分层与定制化服务
家庭亲子类:设计自然教育、DIY手工活动,如徽园欢乐顽童节中的名兔展、儿童垂钓赛。
年轻群体:结合反向旅游、网红打卡趋势,开发小众线路(如重庆白象居的市井文化深度游)。
4. 科技赋能与创新宣传
AR/VR应用:如黄山景区的AR导航徒步系统,增强游览趣味性;元宇宙虚拟赛事观赛吸引线上用户。
社交媒体营销: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特种兵式旅游”“错峰游”,结合AI行程规划工具提供个性化推荐。
二、旅游文化创意与策划案例
1. 文化创意赋能景区
历史活化案例:
西安城墙景区:以“金甲武士”为文明旅游使者,结合古代礼仪设计互动环节,如游客与武士合影打卡,传播传统文化。
长白山二道白河镇:整合森林、湿地资源,打造骑行公园和四季景观,突出生态与文化的融合。
2. 文旅融合新业态
夜间经济:如合肥欢乐岛恐龙灯会,结合灯光秀、主题水秀,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非遗体验工坊:在景区内设置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如景德镇陶瓷制作、苗族银饰锻造,游客可参与制作并带走作品。
3. 公益与环保主题
美丽公约行动:在青藏高原开展旅游垃圾回收,设计“0.5元计划”(游客捐赠0.5元支持环保),提升游客环保意识。
绿色旅游银行:如新乡八里沟景区“垃圾兑换礼品”活动,鼓励游客主动参与环境维护。
三、未来趋势与创新方向
1. 体育旅游爆发增长
冰雪经济:结合冬奥遗产开发滑雪、冰雕体验,如崇礼滑雪客单价提升至2800元/人。
户外运动产业化:露营经济衍生装备租赁、越野跑赛事运营,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85亿。
2. 个性化与情感需求
怀旧旅游:设计“重返童年”线路,如集安钱湾村的“果·宿”露营基地,结合果园采摘、木屋住宿,唤起游客情感共鸣。
宠物友好旅行:提供宠物日托、遛狗服务,吸引千禧一代客群。
3. 可持续与低碳发展
低碳积分体系:将旅游行为纳入碳积分交易,如骑行游览奖励积分兑换住宿折扣。
生态研学旅行:联合自然保护区的科普活动,如长白山植物园的梅花节结合生态教育。
四、方案实施建议

资源整合:联合地方、非遗传承人、科技企业,形成“文化+科技+生态”产业链。
风险管控:针对季节性波动(如北方冰雪游),开发淡季团建市场;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安全管理。
政策借力:关注国家文旅融合政策(如“十四五”文旅发展规划),争取县域旅游基建资金支持。
通过以上方案,可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体验创新与可持续性的旅游活动,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更多案例可参考《2024~2025年中国旅游发展绿皮书》及地方文旅厅发布的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