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育经典著作,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的唤醒与生命的对话。以下结合个人阅读实践,分享几点感悟:
一、师爱:教育的核心灵魂
阅读《爱的教育》时,夏丏尊先生“教育无爱如池塘无水”的比喻让我震撼。书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而非居高临下的施舍。例如,安利柯的老师将学生视为亲人,用平等的目光和宽容的态度建立信任,这种“温柔的严师”形象启示我:教育需以爱为底色,用共情化解矛盾。当学生犯错时,与其急于批评,不如引导他们反思,正如书中所言:“目的达到,何必在意惩罚的形式?”这让我在班级管理中更注重情感沟通,通过“将‘你’换‘我’的夸赞方式”帮助敏感学生建立自信。
二、专业成长:从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蜕变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重新审视职业定位。他提出“教师的责任是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与我阅读《万人迷老师养成宝典》的体会不谋而合。书中案例“后进生蒋中的转变”让我明白:教育需打破刻板印象,用多元评价替代单一标准。例如,通过设计分层目标、设置“进步之星”奖励机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感。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启发我:课堂应与社会实践结合,如带学生观察自然现象验证地理知识,让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
三、语言艺术:教育智慧的载体
《教师的语言力》一书让我意识到,教师的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力量。书中的“数值化表扬法”(如“今天你主动提问3次,进步显著”)让我在课堂反馈中更具体化;而“疑问引导法”则帮助学生在发现黑板未擦时自主讨论责任意识。实践发现,语言重构能改变教育视角:将“你怎么又没交作业”转化为“我们需要一起找找解决方法”,既维护学生尊严,又激发内驱力。
四、终身学习:突破职业倦怠的密钥
《不做教书匠》中的观点“教师贬值源于停止成长”令我警醒。管建刚老师提出“用阅读对抗重复”,促使我制定专业书单,每月精读1本教育专著并撰写反思笔记。例如,研读《教育的55个细节》后,我将“如何轻声关门”“有序排队”等细节纳入班级微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化能力。这种“以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让我在琐碎工作中保持思想活力。
教育是渡人渡己的修行。通过阅读,我逐渐领悟:真正的教育者,应是心怀悲悯的观察者、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语言艺术的雕刻者。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树摇动树,云推动云,灵魂唤醒灵魂”,而书籍正是滋养这份教育情怀的源头活水。未来,我愿继续以书为舟,在教育的星河中追寻更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