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分享——从“自我”到“我们”的成长密码
在当代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常被赋予“中心”地位,独占玩具、争抢零食的行为屡见不鲜。分享不仅是美德,更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课题。如何引导孩子从“我的”走向“我们的”?这需要教育者以智慧与耐心,在点滴中播撒分享的种子。
一、打破“自我中心”:从认知到行为的重构
1. 环境营造:让分享成为自然
通过集体活动(如合作游戏、轮流阅读)和情景模拟(如“披萨分配”),让孩子体验“共同拥有”的乐趣。例如,教师可设计“玩具交换日”,让孩子在分享中感受友谊的温暖。
2. 情感共鸣:故事与榜样的力量
用《孔融让梨》《小猫借书》等故事引发共情,让孩子理解分享不是“失去”,而是“获得”。案例中,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让“不愿分享”的阳阳体会被拒绝的孤独,最终主动分享玩具。
二、教师的角色:引导者而非裁判者
1. 正向激励:强化分享的喜悦
当孩子主动分享时,教师应即时表扬:“你让乐乐玩你的小汽车,他笑得多开心!”并赋予责任(如“图书管理员”),让孩子在认可中内化分享的价值。
2. 拒绝强制: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
案例启示:教师若强迫孩子分享心爱之物(如熊承恩的绘本),反而会引发抗拒。应允许孩子保留“专属物品”,同时引导他们区分“分享”与“独占”的界限。
三、家园共育:构建一致的分享生态
1. 家庭示范: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家长在公交车上让座、与邻居分享美食等行为,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分享的意义。例如,教师建议家长与孩子共同烘焙饼干,分赠亲友,体验“赠予的甜蜜”。
2. 原则教育:分享需有底线
教育孩子“先保护自己,再帮助他人”。例如,当他人抢夺玩具时,可鼓励孩子说:“我可以借你玩,但请先等我用完。”这既维护自我权益,又培养理性分享的智慧。
四、案例反思:从“霸占玩具”到“友谊使者”
以某幼儿园的“小熊绘本事件”为例:起初,小熊因独占绘本被同伴孤立;教师通过“绘本剧场”活动,让他担任“故事讲述者”,并引导其与同伴合作续编故事。最终,小熊不仅主动分享绘本,还成为班级的“分享小明星”。这一转变印证了“体验式学习”的有效性——分享的种子需在真实的互动中生根发芽。
分享是通往世界的桥梁
分享教育不是简单的行为训练,而是对同理心、社交智慧与人格完整的培养。当孩子学会在分享中看见他人的笑容,他们的世界便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充满联结与温暖的群岛。
简短版教育随笔:学会分享的温暖课堂
1. 情景引导:创设“玩具医院”,让孩子扮演“医生”修复破损玩具,体会合作与共享的意义。
2. 正向激励:用“分享之星”徽章奖励主动分享的孩子,强化积极行为。
3. 故事启发:讲述《彩虹色的花》,让孩子明白分享让生命更绚烂。
4. 家园同步:鼓励家庭开展“周末分享日”,互换书籍或手工作品,延伸课堂教育。
5. 原则底线:教会孩子说“我愿意分享,但请先问我”,既尊重自我,又传递善意。
点睛之笔: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当孩子的手从紧握到张开,他们的心也从狭隘走向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