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板书设计)

admin42025-05-16 19:30:02

一、教学目标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板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生字词(如“瘦削”“嗫嚅”“枯蔫焦黄”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三次出现的不同含义,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残疾青年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美好品质,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
  • 理解“善意的谎言”的意义,培养关爱他人、传递温暖的价值观。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分析残疾青年三次说“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用意,体会人物品质。

    2. 通过细节描写(如“眼睛一亮”“拼命摇轮椅”)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 难点
  • 1. 理解“善意的谎言”中蕴含的关爱与尊重。

    2.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善意谎言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梳理情节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情境导入:讲述《只有你会欣赏我》的故事(网页1),引出“善意的谎言”主题。
  • 提问激趣:课题中的“马”真实存在吗?为什么青年反复强调“别饿坏了那匹马”?
  • 2. 初读感知(15分钟)

  • 任务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如“攥”“尴尬”),教师指导读音及书写。
  • 任务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辅助):
  • > 酷爱读书的“我”因父亲教育去卖马草,残疾青年谎称______,买下马草让“我”______。

    答案:家中有马;继续看书(网页10)。

    3. 梳理情节(10分钟)

  • 时间线划分:按“卖马草前→卖马草后→发现真相”梳理情节。
  • 小组讨论:文中三次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网页14、网页30)
  •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探究主题

    1. 精读关键语句(20分钟)

  • 任务一:分析三次“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用意。
  • 1. 第一次(青年叮嘱):表面关心马,实则为“我”提供看书机会(网页10)。

    2. 第二次(青年吩咐妹妹):暗示妹妹配合谎言,维护“我”的自尊(网页14)。

    3. 第三次(“我”说):体现“我”对青年的关心与感激(网页30)。

  • 任务二:品读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 示例1:“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青年急中生智,想出帮助“我”的办法(网页10)。
  • 示例2:“他用双手拼命摇轮椅”——阻止“我”发现真相,保护“我”的自尊(网页30)。
  • 2. 人物形象分析(10分钟)

  • 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语言描写);机智(动作描写)。
  • “我”:热爱读书、自强自立(如“攥着毛票奔向书摊”)。
  • 父亲:正直诚信(如“打你不为白看书”),默默支持教育(网页23)。
  • 3. 主题升华(10分钟)

  • 讨论:为什么说这是“美丽的谎言”?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经历?
  • 小练笔:以“真相大白的那一刻”为题,续写“我”的心理活动(网页47)。
  • 四、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善意的谎言

    人物关系及品质:

    ┌───────────┐ ┌───────────┐

    │ 残疾青年 │ │ “我” │

    │ • 善良、善解人意 │ <关爱> │ • 热爱读书 │

    │ • 维护自尊 │ │ • 自强、感激 │

    └───────────┘ └───────────┘

    ▲ ▲

    └───── 谎言 ─────┘

    (三次“别饿坏了那匹马”:铺垫→暗示→感激)

    关键句:

    • “眼睛一亮” → 急中生智

    • “拼命摇轮椅” → 保护真相

    • “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 真相与震撼

    五、教学反思

    1. 亮点:通过三次“别饿坏了那匹马”串联教学,层层递进揭示主题;结合生活实例深化“善意谎言”的讨论。

    2. 改进:可增加分角色朗读(如青年与“我”的对话),增强情感体验;拓展阅读同类主题文章(如《唯一的听众》)。

    参考资料:网页1、10、14、30、47等。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