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普法知识竞赛 2025年是八五普法收官之年

admin82025-05-07 08:30:02

法治中国新征程:从六五竞赛看八五普法收官

2025年,既是“八五”普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节点。值此之际,全国多地开展的“六五普法知识竞赛”成为检验普法成效的重要载体。这场竞赛不仅是对公民法律素养的全面考察,更是对过去五年法治宣传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从基层社区到数字平台,从青少年普法到企业合规,法治精神正在以多元形态融入社会肌理。

普法成效多维呈现

在浙江长兴县,普法工作通过“烟小法”卡通IP实现了品牌化转型。这个融合银杏叶与法典元素的普法形象,依托“香溢”直营店构建起沉浸式法治教育场景,累计开展活动32场,覆盖人群超2万人次。青岛应急管理局则将普法融入执法全过程,2025年计划开展“护安四季”执法行动,通过“一次执法一堂课”模式,实现安全生产法宣贯覆盖率超90%。

青海省通过“三清单一计划”制度创新,将普法重点细化为21项具体任务,特别是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民族宗教法治等领域形成特色实践。数据显示,全省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完成率达85%,较“七五”期末提升22个百分点。

竞赛驱动学法热潮

竞赛名称 创新亮点 参与规模
东营安全生产普法竞赛 结合呼吸器操作、创伤包扎等实操项目 覆盖全市2000家企业
山东大学消费维权竞赛 运用新媒体开展精准普法 600名师生参与

此类竞赛突破传统试卷模式,如成县在中期评估中采用“实地核验+网络检索”双轨制,将30%的评分权重赋予普法阵地实体建设。数字化创新更成为亮点,青岛市打造的“安安全全”普法动漫系列,在抖音平台单条播放量突破50万次。

基层实践创新突围

在乡村普法领域,长兴县首创“法律明白人工作室+品牌调解室”融合模式,累计培育农村学法示范户1200家。通过真鉴别、危害展示等场景化教学,使村民法律咨询量同比下降34%。天津市则将民法典宣传与杨柳青年画等非遗结合,建成法治主题公园23个,实现“每个社区有法治文化角”的目标。

企业端普法呈现专业化趋势,东营市针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开展专项培训,2025年第一季度企业自查隐患整改率同比提升18%。这种“竞赛式学习”机制,使安全生产法知晓率达到89.7%。

法治文化深度培育

各地积极探索文化融合路径,如青海省挖掘藏区“赔命价”习惯法中的法治元素,将其转化为现代调解制度的补充。山东省通过“法治戏曲下乡”工程,将《民法典》案例改编成吕剧剧目,年均演出超300场。这些实践印证了费孝通“文化自觉”理论,法治正在从制度层面向文化认同深化。

青少年普法更注重参与感,山威法学院开展的模拟法庭活动,通过真实庭审再现使法律条文具象化。数据显示,参与学生法治实践意愿提升41%,远超传统课堂教育的23%。

未来路径探索思考

面对普法效能边际递减的挑战,亟需构建三大机制:首先是精准普法评估体系,可借鉴青岛的“普法责任清单”量化考核模式;其次是数字化赋能,建议推广“普法知识图谱”技术,实现法律咨询智能匹配;最后是激励机制创新,参考青海省将普法成效纳入文明城市评选的做法。

六五普法知识竞赛 2025年是八五普法收官之年

学界对此已有前瞻性研究,如中国政法大学提出的“法治素养三维模型”(认知-情感-行为),为测评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未来需在普法供给侧改革、跨境法律传播等领域深化探索,让法治真正成为全民生活方式。

当六五普法知识竞赛的答题声与八五普法的收官号角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律条文的传播,更是法治信仰的扎根。从“送法下乡”到“数字普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这场历时五年的全民法治启蒙运动,正在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篇章。展望“九五”普法,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方能让法治之光普照每个角落。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