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至2025年是我国“六五”普法规划实施的关键时期,山东省作为全国法治建设的先行省份,在普法工作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经验。通过系统性推进法律知识普及与法治实践融合,山东不仅提升了全民法治素养,更在基层治理、行业规范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本文结合普法实践经验与山东模式,从多个维度剖析“六五”普法的成效与启示。
一、组织领导机制的系统构建
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山东省在“六五”普法期间建立了“三级责任体系”,从省级到市县形成纵向联动机制。例如临沂市交通运输局构建“3+1+N”普法团队,整合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和基层法律明白人资源,形成940余人的专业化队伍。这种模式实现了普法力量的全覆盖,确保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无缝衔接。
在制度建设层面,山东创新推行“一要点三计划”管理模式,将普法工作细化为年度法治要点、宣传计划、执法检查计划等具体指标。威海市专卖局通过制定《普法宣传实施方案》,将《民法典》、反法规等专项学习纳入考核体系,确保普法任务可量化、可追踪。这种目标导向的机制设计,有效破解了传统普法工作中“重形式、轻实效”的难题。
二、普法形式的数字化转型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山东将普法阵地向数字空间延伸。滨州邹平市司法局开发的AI数字人“邹润法”“梁泽律”,通过智能播报和案例解析功能,实现法律知识的24小时在线传播。这种技术赋能使普法内容突破时空限制,2024年邹平市线上法律咨询量同比增长65%,展现出科技与法治融合的倍增效应。
线下普法同样注重场景化创新。临沂市开通“法治公交专线”,在298台公交车搭载多媒体普法系统,将《道路运输条例》等法规转化为可视化内容。威海市在港口、景区等人流密集区设置互动式普法展台,通过“扫码学法”形式覆盖渔民、游客等特定群体,2025年第一季度接受普法教育的群众超过12万人次。
三、重点对象的精准施策
针对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山东建立常态化学法机制。省国资委系统推行“四不决策”原则,要求重大决策必经法律风险评估,2023年省属企业法律审核覆盖率已达100%。临沂市将法律培训纳入党校必修课程,组织市县两级干部参与“法治思维与治理能力”专题研讨,强化依法行政意识。
在企业普法方面,山东探索出“嵌入式”服务模式。威海市专卖局开展“春风送暖”专项行动,向商户讲解《专卖法》实施细则,同时建立法律问题快速响应机制,2024年企业合规咨询满意率达98.7%。这种将普法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的做法,使法律风险防范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四、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实践
山东将普法工作与矛盾纠纷化解相结合,形成“普法-调解-治理”良性循环。临沂市成立交通物流纠纷调处中心,通过“以案释法”方式化解行业争议,2025年物流企业合同纠纷同比下降42%。这种“调解即普法”的机制,使法律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内化吸收。
在乡村法治建设方面,威海市开展“送法进农网”活动,组织法律明白人深入田间地头讲解《土地承包法》,帮助农户解决产权纠纷。统计显示,2024年农村涉法信访量减少31%,法治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稳定器。
五、普法成效的多维呈现
领域 | 关键指标 | 数据表现 |
---|---|---|
法治意识 | 领导干部学法参与率 | 2025年达100% |
社会治理 | 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 | 同比提升28% |
企业合规 | 重大决策法律审核率 | 省属企业全覆盖 |
技术应用 | 线上普法覆盖率 | 较2021年增长3倍 |
这些数据印证了普法工作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但同时也暴露出普法资源分布不均、部分群体参与度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结合山东实践经验,未来普法工作可聚焦三个维度:一是深化“智慧普法”体系建设,开发更多类似邹平AI数字人的智能工具;二是建立普法效果动态评估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薄弱环节;三是加强区域协作,推广“胶东法治联盟”等跨区合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互鉴。
法治建设永远在路上。山东的“六五”普法实践表明,只有将法律普及与治理实践深度融合,才能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社会肌理,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