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卷语文作文;2024高考全国一卷语文

admin42025-05-04 17:05:03

2024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作文题以“答案与问题的辩证关系”为核心,将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纳入思辨框架,引发考生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深度思考。这道题既延续了新课标卷注重现实关怀的命题传统,又通过“问题是否会减少”的反问,挑战学生突破工具理性的桎梏,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

一、命题特点:时代性与思辨织

2024年全国一卷作文题以48字材料直指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困境,其命题逻辑体现三大特征:时代性、开放性、思辨性。材料中的“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对应ChatGPT、文心一言等技术浪潮,而“问题是否会减少”则暗含对知识生产范式的哲学叩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专家指出,该题“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却通过简练文字构建了丰富的阐释空间。

全国一卷语文作文;2024高考全国一卷语文

从命题趋势看,全国卷近年持续强化学科融合思维品质考查。如2023年新课标I卷“故事的力量”聚焦叙事学与传播学交叉领域,而2024年则转向科技哲学范畴。这种转变呼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增强文化自觉,关注科技进步”的要求,也暗合高考命题九大趋势中“学科融合常态化”的发展方向。

年份 作文主题 学科融合领域 思维考查重点
2023 故事的力量 文学叙事学、传播学 形象思维、文化传承
2024 答案与问题 人工智能、科技哲学 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

二、核心立意:答案与问题的辩证关系

破解此题需把握三重逻辑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已知答案与未知领域的共生、技术便利与思维惰性的悖论。长沙子叶教育集团教师高菲阳在解析中指出,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本质上是“已知世界的复现”,而人类认知的拓展永远需要“面向未知的发问”。这种认知跃迁在范文《于科技处求答案 在发问中知自由》中具象化为物理学史的双重隐喻——经典力学解答了苹果为何坠落,却催生了相对论对时空本质的追问。

更深层的思辨需触及人文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如第二次工业革命虽解决生产效率问题,却衍生出世界大战的困境;ChatGPT能生成文本答案,却无法回应“如何抵抗信息茧房”的价值拷问。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这道题实质上考察学生“在技术霸权时代守护人文火种”的自觉。这种命题导向与2024年高考九大趋势中“反对死记硬背,强调核心素养”的要求形成共振。

三、写作策略:构建思辨性论述体系

优秀作文往往呈现“科技利弊—哲学升华—人文回归”的三段论结构。以满分范文为例,其分论点设置颇具匠心:首段以图书馆到ChatGPT的意象对比引出认知革命,继而从“科学史维度”论证问题增殖规律,再转入“人文维度”剖析工具理性的局限,最终落脚于青年责任。这种层层递进的架构,既符合“起承转合”的古典文论,又暗合黑格尔“正反合”的辩证法。

在论据选择上,考生可借鉴三大素材库:科技创新史(如量子力学对经典力学的超越)、艺术流派演变(如印象派对写实主义的突破)、社会学案例(如核技术带来的安全悖论)。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库特别强调“攻坚克难与开拓创新”类事例,如张连钢团队研发自动化码头的故事,这类案例能有效支撑“问题催生创新”的论点。

四、教育启示:培养跨学科思维

这道作文题对语文教学提出双重挑战:一方面需打破“答题模板化”训练,正如北京卷将《红楼梦》阅读设为常态考点所昭示的,深度学习取代机械记忆已成必然;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人文”的跨学科整合,例如在“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教学中融入AI讨论。浙江师范大学童志斌教授建议,未来作文教学应设计更多“苏格拉底式追问”,训练学生从单一现象提炼多层意蕴的能力。

从测评学视角看,该题完美诠释了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提出的“创造性思维”评估框架——它要求考生在信息过载的当代社会,保持独立判断与价值重构能力。这种导向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目标深度契合。

2024年全国一卷作文题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智能时代教育的多重光谱:它既考验学生驾驭科技话语的理性素养,更呼唤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当答案触手可及时,真正珍贵的不再是已知的确定性,而是敢于向未知发问的勇气——这正是高考作文从“解题”到“解谜”的范式跃迁给予我们的终极启示。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