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劳动的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理解“劳动创造美”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
学唱歌曲《粉刷匠》,掌握轻松幽默的演唱风格。
通过节奏练习(如××× ××× ×× ×)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创编动作和游戏互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力。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旋律,尤其是重复节奏的掌握(如“5353531”)。
通过动作表演表达歌曲的诙谐情感。
难点:
创编个性化动作并协调合作表演。
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中“小鼻子变样”的幽默内涵。
3. 教学准备
教具:歌曲动画或PPT课件、粉刷匠帽子、纸刷子、水桶道具、节奏乐器(如双响筒)。
环境设计:布置“粉刷墙面”场景(可用涂鸦布模拟墙面),增强情境代入感。
4.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情境创设:展示粉刷匠工作图片或视频,提问:“粉刷匠在做什么?他的工具和动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模仿刷墙动作。
律动热身:播放《我有一双万能的手》,学生跟随节奏拍手或模仿劳动动作。
(2)学唱歌曲
初听感知:播放《粉刷匠》动画,提问歌曲情绪(轻松幽默)及歌词内容。
分段学唱:
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并注意“哎呀”处的夸张表情。
通过“接龙唱”“轮唱”巩固旋律,如教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节奏训练:用拍手或打击乐器强化节奏型(如“××× ××× ×× ×”)。
(3)表演与创编
动作设计:分组讨论并表演“刷墙”“擦汗”“照镜子”等动作,鼓励个性化表达。
角色扮演:一半学生扮演“房子”,另一半用道具表演粉刷动作,交换角色重复。
歌词改编:引导学生改编歌词(如“小眼睛变样”“新衣服脏了”),拓展想象力。
(4)拓展与总结
劳动教育:讨论“粉刷匠不怕脏”的精神,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劳动场景。
评价反馈:学生互评表演创意,教师总结劳动的意义与音乐表现的乐趣。
二、教学反思与改进
1. 成功经验
情境化教学:通过道具和场景模拟,学生能快速融入角色,增强学习兴趣。
游戏化互动:如“粉刷比赛”“角色交换”等活动,有效活跃课堂氛围。
2. 改进方向
学生主导性不足:教师应减少“带唱”,鼓励学生自主创编,如将评价权交给学生(“你觉得哪组动作最有趣?”)。
评价单一性:需增加个性化反馈(如“你的刷墙动作真有节奏感!”),而非仅集体表扬。
教态与表现力:教师示范时可更夸张(如皱眉擦汗、得意叉腰),增强幽默感的传递。
3. 教学启示
跨学科融合:结合美术活动(如涂鸦墙创作),深化“劳动美化生活”的主题。
技术应用: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节奏游戏APP)辅助节奏训练,提升互动性。
《粉刷匠》教学需平衡音乐技能训练与情感体验,通过动态化、生活化的设计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需在“教”与“放”之间灵活调整,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创造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