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永远在路上心得体会—永远在路上个人观后感

admin12025-08-04 21:10:03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八集反腐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以震撼的案例、深刻的剖析和生动的叙事,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壮阔图景。通过白恩培、周本顺等落马官员的现身说法,以及纪检监察干部的实战经验,该片不仅是一份反腐成绩单,更是一部叩击灵魂的警示录。观后深感:反腐败不仅是制度的革新,更是一场价值观的重构;不仅是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对社会文明的重塑。

一、反腐斗争的政治深意

该片通过40余个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揭示了腐败对政治生态的侵蚀。如白恩培以5000亿国有矿藏作价1.53亿元贱卖刘汉集团,暴露了权力寻租对国家利益的系统性掠夺。这种腐败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瓦解了群众对党的信任——正如专题片所述,“腐败伤害的是民心,而民心恰是执政之本”。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腐败本质上是权力与资本的畸形结合。周江勇案中,政商勾结形成的利益集团通过土地开发、金融杠杆等手段攫取暴利,导致社会财富分配失衡。这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扩张本性的论断:当权力失去制约,必然成为资本增殖的工具。

二、制度约束与权力监督

专题片披露的数据令人震撼:2013-2016年立案98.5万件,处分97.6万人,移送司法4.3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巡视制度、监察体制改革等制度创新的强力支撑。如“四种形态”监督执纪方式,将“红脸出汗”常态化,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治理智慧。

但制度建设仍需深化。仇和在昆明大拆大建中,利用“发展主义”话语掩盖权钱交易,说明现有工程监管、干部考核机制存在漏洞。必须构建“三不腐”协同机制:通过大数据监督压缩寻租空间,完善财产申报与公示制度,将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

三、思想防线与价值重构

落马官员的忏悔录揭示了一个共性规律:理想信念的滑坡始于细微处的失守。周本顺从收受土特产到巨额受贿,验证了“破窗效应”在腐败滋生中的作用。这警示我们:党性修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对“一顿饭、一张卡”的警惕中。

专题片通过对比手法强化教育意义:一方面展现焦裕禄、谷文昌等勤廉典范,另一方面揭露贪腐者的奢靡生活。这种二元叙事构建了“清浊对立”的价值坐标系,正如周总理对雷锋精神的概括——“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应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底色。

四、典型案例的警示价值

张雨杰案具有典型意义:这名基层公务员贪污数千万元用于网游充值,暴露了年轻干部理想信念缺失与监督缺位的双重危机。其堕落轨迹印证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必要性——既要补足精神之钙,也要强化财务审计等日常监管。

对比不同层级腐败特征可见规律:

层级 腐败形式 涉案金额 治理难点
省部级 资源审批、人事权交易 亿元级 利益集团庇护
县处级 工程回扣、土地出让 千万级 "一把手"监督
基层 微腐败、挪用公款 百万级 监督覆盖面

五、群众参与的治理路径

专题片显示,群众举报在张琦案等重大案件侦破中发挥关键作用。这印证了毛泽东“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才不敢松懈”的论断。当前需完善三项机制:建立腐败线索奖励制度,推广“互联网+监督”平台,培育民间反腐研究机构。

但群众参与存在“塔西佗陷阱”风险:当公信力受损时,谣言可能干扰正常监督。纪检监察机关应建立“双通道”响应机制:既要快速核查实名举报,也要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在开放与规范中寻求平衡。

《永远在路上》以其深刻的现实关照警示我们: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未来需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力运行全程留痕;将廉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腐败行为心理干预机制。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协同效应,走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长征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