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2025年联村联户帮扶计划将聚焦“精准施策、系统推进、长效发展”三大核心,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民生保障等多维度举措,构建城乡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本文结合政策导向与实践案例,系统阐述本年度帮扶工作的创新思路与具体措施,为基层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模型。
一、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基层党组织是联村联户帮扶工作的核心引擎。2025年计划重点实施“头雁培育工程”,通过选拔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村干部,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例如陕西省岚皋县通过市派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将驻村第一书记与村党组织深度绑定,实现“一村一策”精准帮扶。同时建立“党员联户网格”,每名党员负责5-10户重点帮扶对象,形成“包片联户、责任到人”的立体管理体系。
在组织机制创新方面,推行“党建+产业”融合模式。如湖南省石门县峡峪河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党组织嵌入产业链条,实现猕猴桃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的组织化运营,集体经济年增收突破30万元。该模式有效破解了“空壳村”难题,印证了党建引领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
二、产业升级:激活内生动力
产业振兴是帮扶工作的造血核心。2025年将重点推进“三链融合”工程:
产业链条 | 实施路径 | 典型案例 |
---|---|---|
特色种植 | 订单农业+品牌化 | 秦州工商分局对接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订单种植 |
生态养殖 | 合作社+技术托管 | 范寺村发展散养土鸡项目带动户均增收2000元 |
农旅融合 | 文化IP+数字营销 | 安徽宏村通过徽派建筑文旅IP实现年游客量破百万 |
科技赋能方面,宣州区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机制,选派132名技术指导员开展“1+5+2”服务(1个行政村、5个示范户、2个帮扶户),通过中国农技推广APP实现线上指导全覆盖,全年解决生产技术难题2800余件。这种“线上诊断+线下服务”模式显著提升了帮扶效率。
三、民生保障:完善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帮扶重点。2025年计划投入3.2亿元实施“五通工程”:
- 道路硬化:完成村级道路改造500公里,重点解决山区自然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如天湖街道投入400万元解决3个村组出行难题
- 安全饮水:新建集中供水站45座,配套智能净水设备,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8%
- 数字基建:实现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建设电商服务站200个
在教育医疗领域,推行“双联双培”计划。铜川市宜君县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企业与学校结对,建立远程教育平台;医疗帮扶方面,秦州工商分局组织非公医疗企业开展巡回义诊,年服务群众超万人次。这种资源整合模式有效弥补了公共服务短板。
四、机制创新:构建长效机制
动态监测机制是防返贫的关键防线。南昌市建立的“联农带农四级预警体系”具有示范意义:
- 建立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级数据库
- 设置收入波动、就业变化等12项监测指标
- 实行“蓝黄红”三色预警,72小时内启动帮扶响应
在考核激励方面,延安市实行“三挂钩”制度:将帮扶成效与干部晋升、单位评优、项目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对考核优秀的技术指导员给予绩效工资上浮20%奖励。这种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的结合,确保了帮扶责任的落实。
2025年联村联户帮扶计划通过系统化设计、精准化施策、数字化赋能,正在构建“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乡村振兴新生态。未来需在以下方面深化探索:一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破解人才虹吸效应;二是发展数字乡村经济,培育直播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三是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实现绿色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平衡。只有持续创新帮扶模式,才能筑牢共同富裕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