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_群众路线存在的不足

admin22025-08-01 13:30:03

群众路线是中国的根本工作路线,其核心在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近年来,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关系。在对照检查过程中,仍发现部分地区和单位在落实群众路线上存在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政策执行效果,还可能削弱党的执政根基。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和研究数据,系统梳理当前群众路线实践中的薄弱环节,以期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一、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的理解仍停留在口号层面。某省2022年党性教育问卷调查显示,23%的受访干部认为“完成上级任务”优先于“解决群众诉求”,反映出价值排序的错位。这种认知偏差导致实践中出现“选择务”现象,例如某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优先推进领导视察路线沿线项目,而偏远社区改造滞后达两年之久。

学者王立华(2021)指出,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将群众路线异化为“汇报材料里的漂亮数据”。某县在脱贫攻坚验收期间,要求驻村干部每日填写7类表格,导致实际入户时间不足工作量的30%。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使得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设计沦为“表格里的群众路线”。

二、工作方法流于表面

调研工作存在“三多三少”现象:看示范点多、访普通群众少;听汇报多、实地考察少;收集问题多、解决问题少。某地级市2023年开展的“百村调研”活动,78%的调研对象为已评优的示范村,而对矛盾突出区域的走访率不足15%。这种“盆景式调研”难以捕捉真实民意。

在决策机制方面,某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引发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尽管事前召开过“群众听证会”,但参会代表中企业员工占比达65%,普通居民仅占12%。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决策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最终酿成重大舆情事件。

三、问题整改力度不足

对照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存在整改“打折扣”现象。下表对比了三个地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承诺事项与完成情况: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材料_群众路线存在的不足

地区承诺事项(项)按时完成率群众满意率
A市2882%67%
B县1593%58%
C区3574%71%

数据显示,完成率与满意率呈反向关系,反映出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某信访积案化解专项行动中,42%的“已办结”案件出现重复,说明存在“纸面销号”现象。

四、制度执行存在温差

群众监督机制未能有效运转。某监委2023年通报显示,基层“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在38%的行政村形同虚设,村务公开栏更新频率普遍低于规定要求的30%。制度空转导致微腐败案件在近三年上升12个百分点。

考核评价体系亟需优化。当前考核指标中,过程性指标(如会议次数、台账厚度)占比达60%以上,而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等结果性指标仅占20%。这种导向偏差助长了“痕迹主义”蔓延,某乡镇干部坦言:“比起解决实际问题,上级更关心佐证材料是否齐全。”

五、群众参与深度不够

民主协商存在“四不”现象:渠道不通畅、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匹配、效力不明确。某社区改造项目问卷调查显示,83%的居民表示“不知晓项目预算明细”,61%认为“意见提了也没用”。这种参与困境削弱了群众的主体地位。

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尚未健全。研究显示,每万人拥有社区社会组织数量,东部发达地区为6.8个,中西部地区仅2.3个。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购买服务的比例不足15%,导致民意表达渠道单一化。

改进路径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改进:

  1. 思想重塑:建立“需求侧”考核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与干部晋升直接挂钩
  2. 方法创新:推广“沉浸式调研”,要求干部每年累计1个月与群众同吃同住
  3. 制度优化:构建“问题发现-交办-解决-反馈”闭环系统,设立整改效果回溯期

中央党校李教授(2023)强调,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被动回应向主动问需转变、从程序合规向实效导向转变、从单向施惠向共建共享转变。只有将群众路线融入治理全过程,才能持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本文通过多维分析揭示,当前群众路线实践中的不足主要集中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整改力度、制度执行和群众参与五个层面。这些问题的本质是宗旨意识弱化与治理能力短板的叠加效应。建议构建“思想教育-实践创新-制度保障”三位一体的改进体系,重点建立群众诉求的精准识别机制和问题整改的刚性约束机制。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数字化手段赋能群众路线的实现路径,以及不同区域治理场景下的差异化实践模式。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