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说课稿(白杨礼赞课件试讲)

admin12025-07-22 11:10:0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白杨礼赞》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重点课文,属于“咏物抒怀”主题单元。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茅盾通过白杨树的形象,象征北方抗日军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是散文教学中理解象征手法的经典范本。

2. 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说课稿(白杨礼赞课件试讲)

文章以白杨树为线索,通过环境描写、形态刻画和象征意义逐层递进,最终赞颂中华民族的坚韧品格。教学需聚焦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语言赏析及抒情结构。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

初二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需借助具体事物理解象征意义。已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但首次接触象征手法,需通过具体案例引导。

2. 学习基础

学生具备初步的文本分析能力,但对散文的深层意蕴和时代背景理解不足,需结合历史背景深化主题。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生字词(如“虬枝”“坦荡如砥”),赏析精准的语言表达。
  • 理解象征手法,分析白杨树与抗日军民的精神关联。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小组讨论,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和意蕴美。
  • 结合《海燕》对比阅读,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逻辑。
  • 3. 情感与价值观

    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坚韧品格。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及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如黄土高原的烘托)与反问句的深层含义。
  • 五、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 诵读法:通过范读、自由朗读,体会情感变化(如第7段反问句的激昂)。
  • 点拨法:以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象征意义(如“白杨树与军民有何相似点?”)。
  • 多媒体辅助:展示白杨树与黄土高原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 2. 学法

  • 自主探究:课前预习作者背景,圈画关键词句。
  • 合作讨论:小组探究“环境—形态—象征”的递进逻辑。
  • 仿写练习:模仿“难道……”句式,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
  • 六、教学过程设计(以试讲为例)

    1. 导入新课(3分钟)

  • 情境导入:展示白杨树图片,提问:“如果用几个词形容它,你会选择什么?”引导学生联想“挺拔”“坚韧”等词汇,引出课题。
  • 背景铺垫:简述抗战时期北方军民的事迹,链接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2. 初读感知(7分钟)

  • 任务一:速读课文,概括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环境、形态、精神)。
  • 任务二:找出直接赞美的语句(如第1、9段),梳理抒情线索。
  • 3. 精读探究(15分钟)

  • 环节一:环境之美
  • 分析黄土高原的描写(第2-4段),讨论“雄壮”与“单调”的对比如何烘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关键问题:“若删去高原描写,白杨的形象是否完整?”引发学生思考环境对主题的铺垫作用。

  • 环节二:形态与象征
  • 聚焦第5-6段,圈画白杨树的外形特点(笔直、向上),对比“好女子”与“伟丈夫”,体会欲扬先抑的手法。
  • 分析第7段四个反问句,小组讨论其递进逻辑:“白杨树→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民族精神”。
  • 拓展:联系《海燕》中的象征手法,对比两文异同。

    4. 拓展升华(5分钟)

  • 仿写练习:以“难道……”句式,赞颂身边具有白杨精神的普通人(如抗疫志愿者)。
  • 情感共鸣:播放《小白杨》歌曲片段,结合板书总结白杨树与民族精神的关联。
  • 5. 作业布置(2分钟)

  • 基础:背诵第5-8段,摘录语言优美的句子。
  • 拓展:阅读矛盾《子夜》选段,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 七、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 茅盾

    环境不平凡:黄土高原(烘托)

    形态不平凡:笔直向上(抑→扬)

    精神不平凡:象征军民(坚韧、团结)

    托物言志 → 民族魂

    八、教学反思

  • 亮点:通过诵读与仿写,学生对象征手法理解深刻;历史背景的融入增强了主题共鸣。
  • 改进:对“贵族化楠木”的对比分析可进一步展开,深化批判性思维。
  • 此设计结合诵读、探究与创作,紧扣象征手法与抒情结构,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件制作可参考网页20的框架,融入图片、音频及互动问题,增强课堂生动性。试讲时需注重情感渲染,如范读反问句时语气激昂,激发学生共情。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