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登泰山记》的优质课教学教案设计,综合多个教学资源优化而成,注重文言知识积累、文本赏析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构建与运用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如“阴”“阳”“乘”“烛”等)及句式,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理解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创作理念在文中的体现。
2. 思维发展与审美鉴赏
赏析泰山日出景物的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侧面烘托、色彩渲染),体会作者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如孔贞瑄《泰山纪胜》、徐志摩《泰山日出》),探究不同文本写景的异同。
3.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悟文人在山水自然中寄托情怀的文化传统,理解姚鼐通过登山抒发的精神追求(如不畏艰险、超然物外)。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泰山日出的描写手法及语言特色。
难点:姚鼐“平淡文字背后的深意”;文人山水情怀的文化解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文言知识梳理、行文脉络分析。
第二课时:日出景物赏析、文化意蕴探究。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文言基础与行文脉络
1. 预习检测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桐城派简介、泰山地理文化常识(如“五岳独尊”“帝王封禅”)。
2. 文本疏通
分组翻译重点段落(如第一段地理方位、第二段登山过程),教师点拨疑难词句(如“乘风雪”“明烛天南”)。
3. 行文梳理
绘制登山路线图(京师→泰安→中谷→日观峰),标注时间、路径及所见景物(如苍山负雪、汶水如带)。
总结游记结构:地理总述→登山过程→日出奇观→人文古迹→自然景观。
第二课时:景物赏析与文化探究
1. 导入情境
播放泰山日出视频,学生用文中语句描述画面,感受“绚丽壮美”的意境。
2. 重点段落赏析(第三段)
手法分析:
时间顺序:五鼓→稍见→须臾→日上→回视,展现日出的动态过程。
侧面烘托:以“大风扬积雪击面”渲染环境,以“红光动摇承之”强化视觉冲击。
色彩对比:“白若樗蒱”“正赤如丹”“绛皓驳色”形成鲜明画面感。
语言特色:简练精准(如“苍山负雪”拟人化),动静结合(云雾“居若带”)。
3. 文化意蕴探究
讨论:姚鼐为何在辞官后登泰山?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桐城派追求“义理”、文人寄情山水)理解其超脱世俗、寻求精神安顿的意图。
比较阅读:对比徐志摩《泰山日出》(象征泰戈尔访华)与姚鼐文本,分析写景背后的不同情感寄托。
4. 拓展训练
口头表达:仿写“雪后登山”或“日出”场景,要求运用动静结合、色彩渲染等手法。
诗歌改写:将“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等句改写成现代诗,体会古文意境。
五、板书设计
登泰山记——姚鼐(桐城派)
一、行文脉络:地理→登山→日出→人文→自然
二、日出三境:
1. 蓄势待发(风雪、云雾)
2. 瞬息万变(色彩、光影)
3. 余韵悠长(回视群山)

三、文化密码:文人山水情怀→超然物外,精神安顿
六、作业设计

1. 基础:背诵第三段,整理文言实词(如“阴”“乘”“烛”)。
2. 提升:以《校园晨景》为题,仿写一段200字的景物描写,要求运用侧面烘托或色彩对比。
3. 探究:查阅杜甫《望岳》,比较两文对泰山精神的不同诠释。
七、教学资源
对比文本:孔贞瑄《泰山纪胜》、徐志摩《泰山日出》。
多媒体素材:泰山日出视频、桐城派文化背景介绍短片。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文言知识,还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文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