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亭”“厌”等,正确理解“众鸟”“孤云”“两不厌”等词义,能默写全诗。
通过注释、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境。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配乐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人以山为友的孤独心境,学习“借景抒情”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李白虽孤独却旷达的精神境界,体会诗人对自然的深情寄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关键词(如“尽”“闲”“厌”)品析诗句,理解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想象诗境,体会“相看两不厌”的拟人化表达及其背后的生命哲思。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导入:播放山水画背景音乐,展示敬亭山图片,提问:“如果你是李白,独自坐在这座山中,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复习旧知:回顾学生学过的李白诗(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引出李白晚年漂泊的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强调“独”“尽”“闲”的拖音处理,感受诗歌的孤寂氛围。
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注意停顿与节奏(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字词解析:通过字理识字法学习“亭”字,结合注释理解“厌”为“满足”而非“讨厌”。
3. 深入品析(20分钟)
画面想象:
提问:“诗中哪些景物消失了?留下的只有什么?”引导学生抓住“众鸟尽”“孤云闲”体会天地空旷的孤独感。
小组活动:用简笔画描绘“相看两不厌”场景,讨论“山与诗人如何对话”。
情感升华:
补充背景:李白被贬十年,饱尝世态炎凉,敬亭山成为唯一知己。
角色扮演:学生化身李白,对敬亭山倾诉心声(如:“山啊,只有你懂我的寂寞!”)。
4. 拓展迁移(10分钟)
对比阅读:链接李白其他山水诗(如《望天门山》),分析其“寄情山水”的共性。
创意表达:为诗句配乐朗诵或创作现代诗片段,如“我是一座山,守候千年,只为与你对视的瞬间”。
5.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用思维导图梳理诗意。
实践作业:以“我与敬亭山”为题写一篇短文,或为诗配插图。
拓展作业:收集其他“以景寄情”的古诗(如柳宗元《江雪》),对比情感异同。
四、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景:众鸟尽 孤云闲 → 孤独
情:山为友 两不厌 → 旷达
用简笔画勾勒山、云、鸟的消失轨迹,突出“独”与“相看”的对比。
五、教学亮点

1. 跨学科融合:结合绘画、音乐、戏剧表演,增强课堂趣味性。
2. 情感共鸣:通过背景故事和角色代入,帮助学生理解“孤独中的坚守”。
3. 文化传承:链接“江南诗山”文化,拓展敬亭山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六、名师建议
分层教学:对学困生侧重字词理解,对优生引导探究“李白孤独中的浪漫”。
技术辅助:使用101教育PPT等资源展示动态诗境,增强视觉体验。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古诗内容,还能在审美体验中感悟诗人与自然对话的生命境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