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故事内容,能复述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牛郎的勤劳善良、织女的反抗精神)。
学习民间故事的叙事特点(完整情节、神话色彩、情感寄托),体会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结合古诗《鹊桥仙》和星空观察活动,拓展文化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劳动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批判封建礼教束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情节(身世凄苦→得牛相助→结识织女→反抗压迫),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神话与现实的关系,体会民间故事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1. 激趣导入(5分钟)
活动:播放《牛郎织女》歌曲或展示星空图,提问:“天河两边的牛郎星、织女星藏着怎样的故事?”。
文化链接:简介民间故事特点(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反映愿望)。
2. 初读梳理(10分钟)
任务:速读课文,填写情节导图(如:哥嫂虐待→老牛指引→湖边相遇→婚后生活→王母阻挠→鹊桥相会)。
字词重点:理解“暴跳如雷”“心急如焚”等词语,造句练习。
3. 精读探究(20分钟)
人物分析:
牛郎:从“吃剩饭、睡牛棚”到“哼小曲、细心养牛”体现乐观勤劳。
织女:从“天宫织锦”到“反抗王母”展现对自由的追求。
主题讨论:
为什么老牛帮助牛郎?神话色彩背后的现实意义(善有善报)。
对比王母与织女,分析专制与反抗的冲突。
4. 拓展深化(10分钟)
诗词赏析:诵读《鹊桥仙》,体会“两情久长”的情感升华。
创意表达:设计连环画分镜(如“鹊桥相会”场景),配文字说明。
5. 作业布置
基础:复述故事给家人听,搜集其他民间传说(如《白蛇传》)。
探究:撰写小论文《从牛郎织女看古代女性的婚姻困境》。
二、六年级《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腊、粥”等生字词,理解“糊糊涂涂”“咽唾沫”等词语。
分析沈从文细腻的描写手法(动作、语言、心理),体会详略安排(详写“等粥”,略写“喝粥”)。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朗读、想象补白,感受八儿的童真与家庭温情。
仿写练习,学习“食物+人物活动”的写作模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体会亲情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八儿的语言和心理描写,理解“等粥”部分的层次(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难点:仿照第一段写喜爱的食物,融合感官描写与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活动:播放腊八粥制作视频,提问:“你闻到了什么味道?想到了怎样的场景?”。
文化链接:简介腊八节习俗,分享沈从文生平。
2. 初读感知(10分钟)
任务: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 事件 | 八儿的动作/语言 | 心情变化 |
||-||
| 盼粥 | “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 急切、撒娇 |
| 分粥 | “我要吃三碗半!” | 天真、贪心 |
3. 精读品析(20分钟)
语言描写:
八儿“急红了眼”“要哭的样子”体现孩童的馋相与纯真。
对比“猜想中的粥”与“实际看到的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突出期待与满足)。
写作手法:
拟人修辞:“锅中的粥叹气似的沸腾”赋予粥生命力。
详略分析:详写“等粥”渲染期待,略写“喝粥”留白余韵。
4. 创意表达(10分钟)
仿写任务:模仿第一段,写一种喜爱的食物(如“饺子”),要求:
用“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的句式开头;
结合视觉、嗅觉、味觉描写。
5. 作业布置
基础:完成仿写练习,分享班级墙报。
拓展:阅读冰心《腊八粥》,比较不同作者的风格。
设计亮点
跨学科融合:牛郎织女结合天文学观察,腊八粥链接传统节日文化。
读写结合:通过复述、仿写、连环画创作,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渗透: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感悟人性真善美,在民俗中传承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