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弗罗姆关于“爱”的理论框架,区分“不成熟的爱”与“成熟的爱”。
比较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差异,分析其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掌握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如“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与“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的哲学内涵。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如李刚父子的教育矛盾、王小雅母亲的溺爱问题)探究爱的不同表现形式。
运用表格梳理不同年龄段的情感特征(如婴儿期的无意识被爱、少年期的主动付出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将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思考,培养健康成熟的爱的观念。
反思自身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学会感恩与理解,增强家庭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区别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 从文本中提炼“成熟的爱”的特征,如主动付出、独立人格的形成。
难点:
1. 如何将抽象的“爱”的理论(如弗洛伊德“自恋阶段”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
2. 引导学生突破感性认知,形成理性分析爱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法:
引用冰心诗句或于丹关于“分离式父母爱”的观点,引发学生对父母之爱的初步思考。
2. 合作探究法:
小组讨论“爱的发展阶段”表格(如婴儿期至成熟期的情感变化)。
分析案例:如“父亲要求成绩导致孩子畏惧考试”“母亲包办导致孩子依赖性强”。
3. 对比分析法:

比较母爱(无条件、安全感)与父爱(有条件、规则性)的优缺点,结合《父爱之舟》《慈母情深》等课文深化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活动:播放《父爱之舟》或《慈母情深》片段,提问:“你认为父母的爱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
引用:于丹名言——“父母成功的爱是让孩子尽早独立”。
2. 整体感知(15分钟)
任务:速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爱的能力发展(1-3段)→爱的对象发展(4-8段)→成熟的爱是父母爱的综合(9-10段)。
讨论:弗罗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如何理解?
3. 细节探究(20分钟)
问题链设计:
1. 母爱与父爱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结合生活举例(如母亲安慰失败,父亲指导解决问题)。
2. 为何“给予比接受更快乐”?联系《爱的教育》中安利柯父母的教育方式。
3. 如何做到“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如独立与理性并存)。
活动:角色扮演“亲子矛盾场景”,分析沟通方式。
4. 拓展延伸(10分钟)
案例讨论:
分析《父母课堂》案例:要求孩子自觉却自身拖延的“双标家长”现象。
探讨“亲子阅读”如何增进理解(结合微课资源)。
写作任务:以“爱的模样”为题,撰写反思日记,记录与父母的互动。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成熟的爱是主动给予、独立人格与规则意识的结合。
作业:
1. 完成“父母之爱”思维导图,标注关键词句。
2. 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度对话,记录感受并分享。
五、教学资源
文本:弗罗姆《爱的艺术》节选、冰心诗歌、于丹访谈录。
多媒体:PPT课件(含父爱母爱对比图表、案例分析)。
拓展阅读:《爱的教育》选段、《父母课堂》家庭教育案例。
六、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案例分析深度。
作业反馈:反思日记是否体现理性思考,思维导图是否逻辑清晰。
家长反馈:通过亲子互动任务,观察家庭沟通改善情况。
此教案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深化对“爱”的理解,培养独立人格与家庭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