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46家集贸市场消防安全、集贸市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admin12025-07-16 04:25:02

2025年初,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对省内集贸市场开展专项排查,46家市场因存在消防隐患被集中曝光,引发社会对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的深度关注。作为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集贸市场因可燃物堆积、电气设备密集、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始终是火灾防控的重点领域。从《集贸市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定到地方性法规的完善,我国已构建了多层次的管理体系,但实践中的执行偏差和监管漏洞仍亟待解决。此次湖北的专项整治行动,既是对现行制度的压力测试,也为优化消防安全治理模式提供了现实样本。

一、隐患现状与典型问题

湖北省曝光的46家市场中,共涉及消防设施失效、安全通道堵塞、电气线路私接等12类问题。典型案例显示,某地市场擅自将防火间距改建为临时仓库,导致消防车无法靠近火场;另一市场商户违规使用大功率取暖设备,引发电线过载起火。这些现象暴露出基层执行中的三大矛盾:市场扩容需求与消防规划刚性约束的冲突、商户经营便利与安全规范的对立、日常巡检频次与隐患动态增长的失衡。

隐患类型 具体表现 涉及法规条款 案例来源
消防设施失效 灭火器过期、消火栓无水 《办法》第二十三条 网页2/53
电气线路违规 私拉电线、使用非阻燃套管 《办法》第十八条 网页48/54
安全通道堵塞 货物占用疏散通道 《办法》第十六条 网页53/64

深层分析发现,老旧市场改造滞后是重要诱因。黄石市某建于2005年的农贸市场,因未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更新设备,在2024年检查中暴露出自动喷淋系统覆盖率不足60%的问题。这种现象印证了《湖北省消防安全责任制规定》中关于"历史遗留隐患限期整改"条款落实的艰巨性。

二、管理制度体系解析

现行管理制度呈现"中央办法+地方条例+专项方案"的三层架构。中央层面,《集贸市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市场主办方的主体责任,要求建立专职消防队和应急预案(网页1第六条)。省级层面,《湖北省集贸市场管理条例》细化部门协同机制,规定工商、消防、住建等部门的联合监管职责(网页11第六条)。操作层面,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消防产品综合治理方案》将电气火灾防控纳入考核指标,要求2025年前完成全市市场智慧用电改造(网页37)。

技术创新方面,武汉试点应用的"消防物联网系统"具有示范意义。该系统通过智能烟感、电弧检测装置实时监控火情,2024年在汉正街市场成功预警3起初期火灾。这印证了《北京市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规定》提出的智慧消防建设方向(网页64第五条),说明技术赋能可以突破传统人力监管的局限。

三、监管机制创新实践

湖北建立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具有参考价值:1)消防部门主导的年度专项检查(网页2);2)市场监管局牵头的产品质量抽查(网页37);3)多部门联合的"双随机"抽查(网页48)。随州市2025年的整治行动显示,该模式使隐患整改率从62%提升至89%。

信用惩戒机制的引入强化了制度刚性。依据《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孝感市对3家拒不整改的市场实施联合惩戒,限制其参与采购。这种"行政监管+信用约束"的组合拳,有效破解了"整改-反弹"的治理怪圈。

四、主体责任落实路径

市场主办方的责任体系构建需要制度创新。荆门市推行的"消防安全积分制"值得借鉴:将商户安全行为量化评分,与摊位续租、信用贷款挂钩。数据显示,该制度实施后商户违规用火行为下降47%。《办法》第六条规定的防火负责人制度,在宜昌某市场演化为"楼长制",每栋建筑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巡查,形成网格化管理。

培训机制创新方面,黄冈市创建的"消防安全实景教育基地"突破传统说教模式。通过VR火灾逃生模拟、电气火灾实验展示等沉浸式体验,使参训商户的应急技能掌握率提升至91%,远超传统培训65%的平均水平。

五、改进方向与建议

针对现存问题,建议从三个维度优化治理:1)技术维度,推广智能巡检机器人、热成像监控系统;2)制度维度,建立隐患整改专项资金保障机制;3)文化维度,开展"消防安全星级商户"评选。研究显示,引入BIM技术进行市场消防数字化建模,可使应急预案响应时间缩短40%。

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市场火灾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构建、商户安全行为经济学分析、智慧消防系统成本效益比测算等方向。正如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在专项整治通报中指出的,只有实现"监管+市场自律+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才能筑牢集贸市场消防安全防线。

此次湖北46家市场的集中曝光,既揭示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也展现了综合治理创新的可能性。通过制度完善、技术创新和主体责任落实的三重驱动,集贸市场完全能够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动态平衡。期待此次整治行动积累的经验,能为全国同类场所的消防安全治理提供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