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春意渐浓的节气,亦是浸润着思念的节日。细雨如丝,织就天地间的愁绪,也织就了一代代中国人对生命与传承的思考。这个时节,我随父母回到故乡的山间,在祭扫与追忆中,触摸到清明的厚重与温度。
一、细雨中的追思:扫墓里的传承仪式
山路上,雨雾朦胧,青苔斑驳的石阶蜿蜒向上。祖父的坟前,父亲握紧锄头,仔细清理杂草,姑姑将一束白菊轻轻摆上,烛火在风中摇曳,映照着墓碑上被雨水冲刷得模糊的名字。纸钱化为灰烬时,奶奶喃喃道:“你爷爷最爱吃桂花糕……”这场景让我想起古人的诗句:“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扫墓不仅是仪式,更是一种血脉的延续。我在碑前跪下,学着大人的模样叩首。那一刻,仿佛看见祖父年轻时在田间劳作的身影,听见他教我背诵《三字经》时的浑厚声音。风掠过松枝,沙沙作响,似是跨越时空的应答。
二、艾草香里的团圆:传统习俗的生命力
午后,家族齐聚老宅。院中的石臼里,新采的艾草泛着翠色,与糯米粉揉成青团。姑姑教我包豆沙馅时,说起幼时太奶奶用艾草煮水治风寒的故事。蒸笼掀开时,氤氲的蒸汽裹着清香,堂弟抢着咬了一口,烫得直呵气,满屋笑声回荡。这艾饺的滋味,是记忆的载体,更是亲情的纽带。
母亲说:“清明不只有泪水,还有新生。”院角的桃树已绽开花苞,燕子衔泥掠过屋檐,生命在哀思中悄然萌发。这让我想到寒食节传说中,介子推以血肉救主的忠义,以及晋文公焚山寻贤的遗憾。历史的长河里,清明始终承载着对生命价值的敬畏。
三、青山外的回响:个体与时代的共鸣
归程中,我望向车窗外连绵的青山。父亲提起曾祖父曾是抗战民兵,守护过这片土地;表姐说起学校组织的网上祭英烈活动,她在虚拟烛光中为无名英雄献花。不同时代的追思在此交织:从家族先辈到民族英烈,从一炷香到一行代码,形式在变,但“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从未褪色。
雨停了,夕阳将云霞染成琥珀色。我忽然明白,清明不仅是缅怀逝者的节点,更是生者审视自我的镜子。它让我们在传承中懂得感恩,在死亡面前珍视生命的意义。正如那山间的艾草,岁岁枯荣,却永远带着春天的气息。
清明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当我们拂去墓碑的尘埃,当艾草的清香漫过屋檐,当孩童的笑声惊飞林鸟,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节气教会我们:哀思不必沉湎于悲痛,传承不应止步于形式。唯有将记忆化作前行的力量,方不负这清明雨、故人情。
写作技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