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细雨如丝,天地间弥漫着湿润的青草香。踩着泥泞的山路,我随家人前往祖坟扫墓,沿途的油菜花在雨中摇曳,像铺展的黄金绸缎,与远处灰白的墓碑形成鲜明对比。父亲说:“清明是生者与逝者对话的日子,也是自然与文明交织的纽带。”
一、祭扫中的传统与变迁
山路蜿蜒,坟前杂草丛生。爷爷用锄头仔细清理墓边的枯枝,姑姑将一束白菊轻轻放在碑前,代替了往日的纸钱。她说:“鲜花更洁净,先辈定能闻到芬芳。”不远处,有人用竹篮装着“朴籽粿”和光饼,那是潮州人缅怀祖先的独特方式,米香与艾草的气息在雨中氤氲。我望着墓碑上模糊的字迹,用红漆一笔一画描摹祖父的名字,仿佛触摸到他生前的温度。
山脚下的一幕刺痛了眼睛:有人焚烧成堆的“别墅”“豪车”纸扎品,烟雾呛得人流泪。父亲叹息:“孝心不在排场,而在真心。”这让我想起杜牧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不该被虚荣的攀比玷污。
二、自然与生命的对话
扫墓后,我们踏青于山野。雨后的松针上缀满水珠,像无数晶莹的泪滴。表弟指着高飞的纸鸢惊呼:“那是祖先在云间看着我们吗?”山涧旁,几株野艾草倔强生长,母亲采下嫩叶,说要包“艾饺”——青团裹着红豆沙,蒸熟后碧如翡翠。她揉面时念叨:“艾草祛邪,吃了平安。”这朴素的仪式,让我恍然领悟:清明不仅是哀悼,更是对生命轮回的敬畏。
三、跨越时空的传承
归途中,父亲讲起介子推的故事。那位宁死拒禄的贤士,用生命诠释了“忠贞”二字,而寒食禁火的传统,早已化作清明的一缕炊烟。经过烈士陵园时,我们驻足默哀。墓碑上镌刻着18岁战士的名字,他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却让后人懂得“岁月静好”的代价。雨丝拂过胸前的红领巾,我忽然明白:清明是一盏长明灯,照亮过去,也指引未来。
下山时,云破日出。漫山茶树抽出新芽,采茶女的竹篓里盛满嫩绿的希望。清明雨洗去了尘埃,让记忆愈发清晰:那些离去的亲人,化作春泥守护着山川;而活着的人,正将他们的精神编织进时代的经纬。正如碑前那束白菊,静默中自有千言万语。
(全文618字)
写作指导
思想深度:通过对比环保祭扫与传统陋习,引申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呼应“传承”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