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原文
作者: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逐句翻译
1. 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翻译: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使用。
注解:雕版印刷在唐代已出现,但未普及。
2. 原文: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翻译: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采用雕版印刷。
注解:冯瀛王即冯道,推动雕版印刷经典典籍。
3. 原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翻译: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背景:毕昇是活字印刷术的首创者,身份为平民,凸显劳动人民的智慧。
4. 原文: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翻译: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薄如铜钱边缘,每字刻一印模,用火烧硬。
技术细节:胶泥活字质地均匀,烧制后不易变形。
5. 原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翻译:准备铁板,铺上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物。
作用:松脂和蜡遇热熔化,冷却后固定活字。
6. 原文: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翻译:印刷时,将铁框放在铁板上,排满活字后烘烤,使混合物稍熔。
流程:活字排版需精准,铁框固定字形。
7. 原文: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翻译:待混合物熔化,用平板压平字面,字模平整如磨刀石。
效果:保证印刷字迹清晰均匀。
8. 原文: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翻译:少量印刷不显优势,但大批量印刷效率极高。
对比:活板相较于雕版,省时省力,适合大规模生产。
9. 原文: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
翻译:常用字如“之”“也”等,每字备二十多个字模,应对重复使用。
设计:通过多备字模解决重复排版问题。
10. 原文: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翻译:毕昇死后,活字被沈括的堂兄弟及子侄珍藏。
意义:证明活字印刷术真实存在,并受重视。
核心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2. 一词多义
3. 活板优势
历史意义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比欧洲古腾堡活字印刷早400年。沈括的记载是研究活字技术的最早文献,体现了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如需进一步解析文言语法或文化背景,可参考教材注释或《梦溪笔谈》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