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因善蹴鞠得端王(徽宗)赏识,升任太尉后报复王进。王进携母逃至史家村,收史进为徒。史进结交少华山陈达、朱武等人,遭官府围剿后突围,踏上寻师之路。
二、第二回读书笔记
1. 主题揭示:乱自上作,
高俅发迹:高俅凭借谄媚和球技跻身权力中心,暴露北宋官场腐败任人唯亲的乱象。金圣叹评其“乱自上作”,揭示社会动荡根源在于上层统治者的堕落。
王进逃亡:王进因父辈旧怨遭高俅迫害,被迫放弃禁军教头身份流亡,映射“忠良无路,奸佞当道”的黑暗现实。其选择隐忍逃亡而非反抗,为后续梁山好汉的“被迫起义”埋下伏笔。
2. 人物塑造:对比中的善恶与成长
高俅 vs 王进:高俅阴险毒辣、睚眦必报,与王进的忠厚孝义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善恶对立。王进对母亲的孝道(宁带母逃亡也不独活)深化其悲剧英雄形象。
史进蜕变:从富家子弟到江湖豪杰的转变。他因擒陈达与少华山群雄结缘,展现“不打不相识”的侠义精神,暗示民间势力对官方压迫的反抗萌芽。
3. 叙事手法:双线交织,伏笔深远

官场与民间双线并行:通过高俅的权斗与史进的江湖经历,交织展现社会全貌。官场奢靡(如端王玩赏羊脂玉镇纸)与民间疾苦(史家庄遭剿)形成强烈反差。
象征隐喻:高俅的“球技”象征投机取巧的生存哲学,而史进“九纹龙”刺青象征其桀骜不驯的个性,预示其未来反抗命运。
4. 社会批判与启示
腐败的连锁效应:高俅掌权后肆意报复,史进被逼结交“匪类”,揭示腐败统治如何将良民推向对立面。
当代反思:作者借古讽今,警示“任人唯亲”“权力滥用”的危害,呼应现代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三、名句摘录与评析
“乱自上作,非自下生”(金圣叹评):点明社会动荡根源在于上层统治者的失德,而非百姓作乱。
“大虫不吃伏肉”:史进释放陈达时所言,体现江湖豪杰“以义为先”的价值观,与官府的“法不容情”形成对比。
推荐延伸阅读:结合《宋史·徽宗本纪》对比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可更深入理解施耐庵对北宋末年的批判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