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榜样之光照亮时代征程
在央视《榜样6》与《榜样4》的镜头下,一群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员形象跃然屏上。他们或是戍边卫国的钢铁战士,或是脱贫攻坚的基层干部,或是坚守教育的乡村教师,用平凡的身躯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这些真实的故事不仅是对“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明镜,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价值坐标与行动指南。
初心使命的永恒坚守
《榜样6》中,“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在喀喇昆仑高原的冰天雪地里坚守二十余年,13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始终践行“宁丢生命不丢国土”的誓言。这种对国土的忠诚,正是人初心使命的具象化表达。正如节目所言:“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但人的精神坐标始终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而《榜样4》中的张富清老人,深藏功名六十载,从战场英雄到山区建设者,用一生诠释了“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核。两部作品通过不同时空的叙事,共同构建了“初心如磐”的精神谱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是人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无私奉献的精神图谱
张桂梅校长在《榜样6》中的形象令人动容。她拖着病体创办华坪女高,12年间让2000多名山区女孩走出大山,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节目中那句“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道出了教育工作者最深沉的情怀。这种奉献精神在《榜样4》中同样得到呼应:黄文秀放弃城市优渥生活,将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百坭村的扶贫路上,她的日记里写道:“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
这些榜样人物的选择,打破了世俗对“得失”的狭隘认知。魏德友夫妇在萨尔布拉克草原巡边57年,累计行程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廷·巴特尔带领牧民探索生态养殖,将“沙窝子”变成“绿宝石”。他们的故事证明: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个人获得多少,而在于为社会创造了多少。
时代价值的深刻启示
两部作品通过具体案例揭示了榜样精神的现实转化路径。在《榜样6》中,七连屿党工委的党员们用“苦干+创新”模式,将荒岛变成南海明珠,体现了新时代的开拓精神;而《榜样4》中的“大湖鸿雁”唐真亚,20年划船30万公里为渔民送信,展现了传统美德与现代职业精神的融合。
这种精神传承具有鲜明的代际特征。老一辈如张富清强调“听党话、跟党走”的绝对忠诚,中生代如黄大发用36年凿出“生命渠”彰显愚公精神,新生代如黄文秀则用大数据技术推动精准扶贫。不同世代的实践方式虽有差异,但“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核一脉相承。
代表人物 | 所属节目 | 精神特质 | 现实意义 |
---|---|---|---|
祁发宝 | 《榜样6》 | 忠诚戍边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范本 |
张桂梅 | 《榜样6》 | 教育扶贫 | 乡村振兴中的人文关怀 |
黄文秀 | 《榜样4》 | 青春报国 | 青年使命担当的实践路径 |
教育意义的深层拓展
从教学实践角度看,《榜样6》中李连成提出“当干部就要能吃亏”的治村理念,为基层治理课程提供了鲜活案例。而《榜样4》中隋耀达“把家搬进扶贫村”的举动,则成为新时代群众工作法的生动教材。这些素材的运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说教转向情感共鸣。
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方面,节目创新性地将榜样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行为范式。如祁发宝带领战士用石头刻字宣示主权,黄大发用钢钎铁锤开山引水,这些具体场景让抽象的精神品质变得触手可及。研究显示,采用具象化叙事的教育方式,能使榜样认同度提升42%。
精神的传承与超越
回望《榜样6》与《榜样4》,我们发现:真正的榜样力量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从张富清深藏功名的淡然,到魏德友巡边路上的孤独身影,这些平凡中的伟大,构成了民族精神的脊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数字时代榜样传播的新范式,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榜样工作场景,或通过大数据分析精神传承的群体差异。正如节目结束时的誓言:“他们的故事,我们的路标”,唯有将榜样精神内化为行动自觉,方能在新时代续写更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