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的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起点,也是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的桥梁。五年级上册《松鼠》作为一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说明文典范,其教学设计需兼顾知识传递与审美体验。本文从目标设定、方法创新、活动设计等多个维度,系统剖析《松鼠》一课的教学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融合
本课教学设计以“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为骨架,构建起立体化学习框架。在知识层面,通过对比《太阳》等平实说明文,引导学生掌握“比喻拟人”等文艺性说明手法,如“帽缨形尾巴”“像飞鸟般栖息”等语句的形象化表达。能力培养方面,设计信息分类表(见表1),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完成特征归类,培养高阶思维中的分析整合能力。
分类维度 | 文本证据 | 说明方法 |
---|---|---|
外形特征 | “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 | 拟人、比喻 |
行为习性 | “秋天储藏榛子,塞满树缝” | 动作描写 |
情感目标的达成依托情境创设,如网页71提及的“动物世界图片展”,通过视觉冲击唤醒生态保护意识。这种目标分层设计既落实语文要素,又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
二、对比阅读与语言风格解构
本单元特有的“比较阅读”策略在本课得到创造性运用。教师可呈现《鲸》与《松鼠》的对比矩阵(见表2),引导学生发现:前者采用列数字、分类别等科学说明方法,后者则通过“乖巧”“讨人喜欢”等主观评价传递情感倾向。这种差异分析使学生直观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语体特征。
维度 | 《鲸》 | 《松鼠》 |
---|---|---|
说明角度 | 形体数据、进化过程 | 外貌性格、行为细节 |
修辞手法 | 平实陈述 | 拟人化描写 |
在语言品味环节,可借鉴网页23的“比喻句改写”活动,如将“尾巴老是翘起来”改为“尾巴像旗杆竖立”,通过语言变形游戏强化学生对文艺性说明文辞藻美感的认知。
三、情境化活动设计与实践
教学设计突破传统讲授模式,构建“问题链-任务群”双驱动课堂。导入环节采用网页1的谜语竞猜,以“玲珑面孔大尾巴”激发认知冲突;核心环节设置三大任务群(见图1):
- 信息侦探任务:通过“松鼠档案卡”制作,训练关键信息提取能力
- 语言品鉴任务:开展“最美语句评选”,分析“清秀”“驯良”等词语的情感色彩
- 创意表达任务:参照网页71的邮票设计活动,用图文结合方式再现松鼠生活场景
这些活动将说明文学习转化为探究实践,如网页65提到的“擂台赛”形式,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学习动机,使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场域。
四、跨学科融合与生态意识培养
本课教学设计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语文+科学+艺术”的融合模式。科学维度上,引导学生查阅松鼠冬眠资料,绘制食物链图谱;艺术维度则开展网页71建议的“松鼠卡通形象设计”,用色彩线条表现动物特征。这种整合式学习呼应了2022版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要求。
在生态教育渗透方面,可结合网页34的“生存危机讨论”,设计“松鼠生存听证会”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从开发者、环保者等多视角探讨生态保护。这种沉浸式体验使说明文教学超越文本解读,升华为公民素养培育。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改进
采用“三维六度”评价体系(见表3),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过程评价关注课堂参与度、小组贡献值;终结评价采用分级写作任务,如基础级写说明卡片,进阶级创作科普小品文。
维度 | 评价指标 | 权重 |
---|---|---|
知识掌握 | 说明方法辨识准确率 | 20% |
特征信息完整度 | 15% | |
能力发展 | 对比分析深度 | 25% |
创意表达质量 | 20% | |
情感态度 | 课堂参与积极性 | 10% |
生态观念体现 | 10% |
教后反思应聚焦两个层面:其一,对比网页1与网页23的不同设计路径,优化活动衔接逻辑;其二,关注学习差异,如为语言感知较弱的学生提供“修辞脚手架”。
《松鼠》教学设计通过目标分层、方法创新、跨学科整合等策略,实现了说明文教学的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①虚拟现实技术在说明场景再现中的应用;②项目式学习模式下,如何构建“校园松鼠观测站”等实践平台。这些探索将使说明文教学真正成为连接文本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