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管理制度是保障机房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规范,其内容需覆盖物理环境、设备管理、人员行为、数据安全等多个维度。结合要求,以下为机房管理制度必须包含的核心内容及关键要点:
一、机房人员日常行为准则
1. 环境卫生:禁止在机房内饮食、吸烟、随地吐痰,保持无尘环境;每日清洁并安排值日督导。
2. 个人仪表与秩序:工作人员需着装整洁、举止规范,物品按指定位置摆放,禁止喧哗。
3. 设备使用规范:不得随意搬动或拆卸设备,操作前需检查连接安全性。

二、机房安全管理
1. 用电安全
禁止乱拉电线,使用符合资质的电器;定期检查供电设备,关闭非必要带电设备。
高功率设备使用需审批,并确保线路保险。
配备UPS电源和备用供电系统,防止突发停电。
2. 防火防盗
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配置灭火设施并定期检查。
严格门禁管理,钥匙由专人保管,未经授权人员不得进入。
3. 物理环境控制
温湿度标准:温度18-25℃,湿度40%-60%,配备空调系统。
防水防潮措施,定期清洁防止灰尘堆积。
三、设备与数据管理
1. 硬件设备管理
建立设备台账,定期检查运行状态及物理连接。
设备上架需统一配置安全软件和监控协议。
重大设备变更需形成方案并审批。
2. 软件与数据安全
禁止在服务器上随意安装软件或调试,重大配置更改需备份并制定应急方案。
数据加密存储,定期备份日志和系统文件。
密码分级管理,定期更换并限制权限。
四、出入与运维管理
1. 人员出入控制
外来人员需登记并全程陪同,参观需提前审批。
门禁卡权限严格分配,禁止转借。
2. 运维流程
定期巡检设备及环境,记录异常情况并上报。
设备厂商操作需提交计划,严格按审批步骤执行。
五、应急响应与监督
1. 应急预案

制定火灾、停电、网络攻击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
定期演练并优化预案,确保快速恢复运行。
2. 监督与评估
定期检查机房环境、设备状态及管理记录,形成评估报告。
违规操作追责,重大事故需上报并整改。
六、其他关键制度
财产登记制度:设备及消耗品需登记型号、数量,外借需审批。
服务托管规范:仅接收标准化机架式服务器托管,定期清理闲置设备。
节能要求:优化空调和供电系统,减少能源浪费。
完整的机房管理制度需从人员行为、物理环境、设备运维、数据安全、应急响应五大维度构建,并结合行业标准(如A/B/C级机房划分)进行调整。实际执行中需定期审查制度有效性,确保与新技术、新威胁同步更新。具体细则可参考《公共服务通信机房管理规范》或高校数据中心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