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乐府诗特点及《木兰诗》的文学地位(北朝民歌代表作,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掌握文言词汇(如“可汗”“鞍鞯”“朔气”等)及修辞手法(互文、排比、对偶)。
能复述故事脉络,分析木兰形象及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体会诗歌语言特色与情感表达。
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技巧,探究作者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爱国精神、孝亲品质及不慕名利的人格魅力。
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家国情怀与和平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勤劳善良、勇敢坚毅、爱国孝亲的巾帼英雄)。
2. 赏析修辞手法(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铺陈排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互文)。
难点:
1. 理解详略安排的深意(详写从军缘由、辞官归家,略写战场生活,突出人物情感与主题)。
2. 体会诗歌的民歌风格与叙事技巧(如复沓、比喻结尾)。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多媒体激趣:播放动画《花木兰》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提问:“木兰为何成为中外闻名的英雄?”引发学生对故事背景的兴趣。
知识铺垫:简介乐府诗特点及《木兰诗》的文学地位。
2. 整体感知(15分钟)
诵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如战争部分读得激昂,思亲部分读得低缓)。
疏通文意:分组翻译重点段落(如“万里赴戎机”),教师点拨互文句的翻译技巧(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脉络梳理:用四字短语概括情节(替父从军→征途思亲→十年征战→辞官还乡→亲人团聚)。
3. 深入研读(25分钟)
人物分析:
小组讨论:木兰的“女儿性”与“英雄气”如何统一?结合原文关键词句(如“唧唧复唧唧”显勤劳,“愿为市鞍马”显果敢)。
角色扮演:学生分饰木兰、家人、战友,演绎归家场景,体会情感变化。
语言赏析:
修辞探究:找出排比、对偶句(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分析其渲染氛围的作用。
详略探讨:为何详写从军准备而略写战争?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木兰内心世界,淡化残酷战争”的创作意图。
4. 拓展延伸(10分钟)
对比阅读:对比《陌上桑》中的女性形象,思考古代民歌中女性角色的塑造特点。
主题升华:联系现实,讨论“家国情怀”的现代意义(如当代青年如何传承木兰精神)。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巩固:背诵全诗,整理重点文言词汇与修辞例句。
2. 创意写作:以木兰的口吻写一篇从军日记,要求使用排比、互文等修辞。
3. 实践探究:
课外查阅“乐府诗”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分组表演《木兰归家》情景剧,录制视频并分享。
五、板书设计
《木兰诗》——巾帼英雄的赞歌
一、情节脉络: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归乡
二、木兰形象:
女儿性:勤劳、细腻、孝亲
英雄气:勇敢、坚毅、爱国
三、艺术特色:
修辞:排比、互文、复沓
叙事:详略得当,虚实结合
四、主题:家国情怀·和平向往
六、教学资源推荐
影视素材:动画片《花木兰》、纪录片《中国诗词大会》相关片段。
拓展阅读:《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赏析文章,深化对乐府诗的理解。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既能掌握文本内容,又能深入理解木兰精神的文化价值,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