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正确读写“断、楚、孤、帆”等生字,理解诗句含义。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注释、插图和想象,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画面美。
通过关键词品析(如“断、开、回、出”),体会诗句的雄奇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对自然的热爱。
体会李白豪迈乐观的情感,培养豁达胸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壮丽画面。
难点:感悟“出”等动词的动态美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旧知回顾: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引出“山水诗”主题。
情境创设:展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感受,揭示课题。
2. 初读感知,疏通诗意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划分节奏(如“天门/中断/楚江开”)。
关键词理解:
“中断”“开”:借助字理(篆文“断”)和插图,感受楚江冲破山势的磅礴。
“回”:结合生活经验,想象江水撞击山石的激荡场景。
3. 品析诗句,想象意境
第一、二句(写山势与水势):
画面想象:通过“断”“开”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江水的奔涌;通过“回”体会水流受阻的壮阔回旋。
活动设计:学生用动作表演“两岸青山相对出”,理解动态视角。
第三、四句(写行船视角):
关键词品析:结合“出”“来”,体会舟行江上、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情感升华:讨论“孤帆”与“日边”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4. 朗读指导,背诵积累

配乐诵读:通过轻重音、语速变化,读出诗句的磅礴与轻快。
吟唱古诗:尝试用传统吟唱方式演绎诗歌,增强文化体验。
5. 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对比阅读:与《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对比,体会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创意作业:根据诗意绘制连环画或改写现代小散文。
《望天门山》板书设计
设计思路:突出诗中意象与动态美,通过关键词串联画面与情感。
望天门山(唐·李白)
———————————————
山势雄奇: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势壮阔:碧水东流——至此回
动态视角: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
情感升华:豪迈乐观·山河之爱
说明:
1. 结构分层:分“山、水、人”三层,对应诗句的景物描写。
2. 关键词标红:用“断、开、回、出、来”等动词强化动态画面。
3. 情感提炼:总结诗人借景抒发的豪情与对山河的热爱。
教学资源与参考

多媒体辅助:使用天门山实景图、江水奔涌视频增强画面感。
拓展材料:推荐阅读李白其他山水诗(如《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理解诗意,还能在朗读、想象和创作中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