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灯光亮起,主持人龙洋以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揭开蛇年春晚序幕时,这段不足千字的开场白,已然凝聚了中华文化的千年基因与现代传播的智慧结晶。作为联合国非遗“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场春晚,这场主持词不仅是辞旧迎新的仪式符号,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国际传播创新性表达的典范。
一、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2025年春晚主持词中,“蛇行千里”的意象贯穿始终,既呼应了《周易》中“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的哲学智慧,又以“蜕皮新生”暗喻时代变革。这种表达方式突破了传统生肖符号的简单图解,通过“蛇的灵动机智”与“如意的吉祥纹样”组合创新,构建起“巳巳如意”的核心意象。
开场白中“在王维的长河里高唱大漠豪壮,在苏轼的明月中祝福永久安康”等诗句,将唐宋诗词的意境美学转化为视听语言。这种处理方式使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舞台技术形成对话,如XR技术呈现的虚拟祈年殿与实景舞美相融合,实现了《栋梁》节目中“建筑可阅读,文化可触摸”的传播效果。
二、情感共鸣的多维构建
主持词通过三层递进式的情感架构激活集体记忆:从“归家团圆”的个体叙事,到“非遗传承”的文化认同,最终升华为“命运与共”的人类情怀。如粤剧《借伞》与英歌舞《潮起舞英歌》的穿插介绍,既展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以“中华战舞”的阳刚之气呼应时代精神。
针对不同受众群体,主持语言呈现出精准的情感分层。对海外游子采用“无论你身处何地,春晚的祝福跨越山海”的共情表达;对年轻观众则融入“元宇宙”“数字孪生”等科技热词;而“外卖诗人登上春晚”的案例,更通过普通劳动者的故事引发全民共鸣。
三、传播范式的创新突破
2025年主持词开创了“三位一体”的传播模式:
维度 | 传统模式 | 创新实践 |
---|---|---|
技术应用 | 单向播报 | AR虚拟主持+竖屏多画面交互 |
内容生产 | 精英创作 | 全民参与的“春晚体验官”机制 |
受众覆盖 | 普通观众 | 视障/听障版无障碍转播 |
这种变革使主持词从单纯的节目串联工具,转变为连接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与社会关怀的超级媒介。如《春意红包》节目中,主持人通过手势触发虚拟红包雨的互动设计,让传统民俗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生。
四、国际话语的柔性传播
在“春节”成为人类非遗的背景下,主持词巧妙构建跨文化对话体系。周深与秘鲁歌手弗洛雷兹合作的《山鹰之歌》,通过唢呐与排箫的乐器对话,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融入节目。
主持语言采用“文化转译”策略,如用“Spring Couplets”替代“春联”的直译,以“Cultural DNA”解释非遗传承,这种处理既保留文化内核,又降低理解门槛。数据显示,海外社交平台相关话题讨论量较往年提升37%,印证了这种传播策略的有效性。
2025年春晚主持词的成功实践,为传统文化现代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主持语言的边界、Z世代文化认同的建构机制、以及非遗元素的数字化转化标准等课题。正如主持词收尾时所言——“让我们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在生生不息中书写新的传奇”,这场语言艺术的创新实验,正在开启文化传播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