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分析“折柳”的象征意义及其与“故园情”的关联。
2. 赏析诗句中“暗”“散”“满”等词的表达效果。
1. 将抽象的笛声转化为具象的文字描写。
2. 理解诗歌如何通过“闻笛”触发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以“乡愁”切入,激发兴趣
提问:“思乡是中国诗歌的永恒主题,你能想到哪些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引出课题:李白的乡愁不仅因明月而起,更因一曲笛声触发——《春夜洛城闻笛》。
引用:
2.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诗意
引用:
结合注释理解“玉笛”“折柳”“故园情”等词,概括全诗大意。
3. 深入赏析:聚焦关键词与意象
引用:
引用:
4. 拓展延伸:情感与写作手法
列举“羌笛何须怨杨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等,总结“柳”“笛”“月”等意象的思乡寓意。
引用:
任务:“将诗中笛声转化为文字描写,可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
示例:“笛声如泣,似故乡的溪流在夜色中低吟,又似春风裹挟着万千柳絮,轻拂过游子的心。”
引用:
5. 总结与作业
全诗紧扣“闻”字,由笛声触发联想,借“折柳”抒思乡之情,体现李白诗风“飘逸中见深沉”。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以《春夜的笛声》为题,结合想象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以下为板书框架,可结合教学环节逐步呈现)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结构:
谁家玉笛暗飞声——初闻笛声(暗、飞:隐秘悠远)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扩散(散、满:夸张渲染)
此夜曲中闻折柳——触发联想(折柳:离别意象)
何人不起故园情——情感升华(反问:普遍性)
核心意象:
玉笛 → 折柳 → 故园情
(音乐触发) → (文化象征) → (情感共鸣)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夸张
情感:
客居孤寂 → 笛声传情 → 思乡难抑
设计意图: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