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2024-2025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近尾声。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枢纽,教导处始终秉持“服务教学、引领发展”的宗旨,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在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质量监控等方面持续发力。现结合本年度工作实际,从多维视角对教导副主任岗位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系统总结。
一、政治思想建设
本年度坚持每周参与政治学习与师德培训,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参与“四有”好教师专题研讨、观看《黄大年》等师德教育影片,持续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牵头制定《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指南》,组织语文、历史等学科开发课程思政案例库。例如在语文教研组推动“红色经典诵读”项目,将《红岩》《青春之歌》等作品纳入拓展阅读体系,相关成果获区教育局通报表扬。
二、教学管理实践
工作模块 | 具体举措 | 成效数据 |
---|---|---|
常规管理 | 建立“三查两评”制度(查备课、查课堂、查作业) | 教案优秀率提升15% |
教研改革 | 推行“主题式教研+课例研究”双轨模式 | 开展校级公开课32节 |
质量监控 | 构建“周测-月评-学期诊断”评价体系 | 学科及格率平均提高8.7% |
针对教学常规管理,创新实施分层督导机制:对青年教师采用“1+1”跟踪指导(1位导师+1本成长档案),对骨干教师推行“微课题”引领发展。本年度共组织教学督导42次,形成诊断报告18份,有效解决课堂效率低下等共性问题。
在教研活动组织方面,重点打造“四维教研”平台:即理论学习、课例研讨、技能比武、成果展示四个维度。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牵头开发的《分层作业设计指南》被列为区级重点推广项目。
三、科研引领发展
作为省级课题《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评价研究》的核心成员,带领团队构建“AI+教育”评价模型。项目推进过程中,组织教师培训12场,开发智能评课系统1套,相关论文获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本年度重点推进“青蓝工程2.0”建设,通过“三阶培养模式”(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组织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培养区级教学能手3名,市级教坛新秀1名。
四、学生成长服务
建立“三级预警”学业帮扶机制:针对学困生实施“基础巩固计划”,中等生推行“能力提升工程”,优等生开展“创新培优项目”。通过个性化辅导,九年级毕业生重点高中升学率达68.5%,创历史新高。
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构建“1+X”课程体系(1门基础课程+X门拓展课程)。重点打造机器人创客、经典诵读等特色社团,指导学生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金奖2项,实现竞赛成绩新突破。
五、自我提升反思
本年度完成教育管理硕士课程进修,系统学习《学校组织行为学》《教育统计学》等专业理论。参与长三角名校长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5次,发表《数字化转型中的教学管理变革》等论文3篇。
在工作方法上仍存在改进空间:一是教学督导的后续跟踪机制有待完善,二是教师科研积极性调动不够充分。计划在下阶段建立“督导-反馈-改进”闭环管理系统,同时设立校级教科研奖励基金。
未来发展规划
面向2025-2026学年度,将重点推进三大工程:一是智慧校园2.0建设,实现教学数据全过程采集与分析;二是教师发展学院创建,构建系统化培训体系;三是“五育融合”课程改革,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群。
教育管理永远在路上。作为教学管理工作者,需始终保持“归零心态”,在守正创新中践行育人使命,在数字化转型中探索教育新形态,为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