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安全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民生命财产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石。随着农业机械化、规模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点逐渐增多——从农机操作事故到农药残留隐患,从沼气设施泄漏到渔业船舶倾覆,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近年来,我国通过强化责任体系、完善监管机制、推进专项整治等措施,农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基层安全意识薄弱、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仍需持续攻坚。
一、农机作业安全管理
农机安全是农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因农机操作不当导致的事故中,60%涉及无证驾驶或设备老化问题。对此,湖北省率先开展变型拖拉机“清零行动”,通过强制注销老旧农机牌照、建立电子档案追溯系统,提前三年完成5万余台问题农机的淘汰工作。基层实践中,多地推行“农机安全双检制”,例如四川省在春耕期间组织368人次开展田间巡查,查处无证驾驶行为281起,同时通过无人机巡检农田机械作业状态,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率。
技术创新为农机安全注入新动能。江苏省试点安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实时监测农机运行轨迹和操作规范,当检测到超速、疲劳驾驶等风险时自动预警。据统计,该技术使农机事故率下降45%,作业效率提升30%。农机合作社的安全培训模式值得推广,如山东省建立“理论+实操+考核”三位一体培训体系,2024年累计培训农机手12万人次,显著提升从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二、农药使用风险管控
农药管理直接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2024年农业农村部通报的典型案例显示,违法添加禁用成分案件占比达37%,暴露出基层监管盲区。对此,四川省建立农药经营追溯平台,要求所有农药产品赋码销售,实现“一瓶一码”全流程可追溯。通过该平台,泸州市查获跨省非法销售高毒农药案件3起,涉案金额超500万元。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逐步完善。浙江省推行“押金返还”制度,农户购买农药时缴纳包装押金,交回空瓶后可全额返还。该政策实施后,农药包装回收率从42%提升至89%,减少土壤污染面积1.2万公顷。生物农药替代工程成效显著,如云南省2024年生物农药使用量同比增长28%,化学农药减量15%,既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又降低环境风险。
三、渔业生产安全保障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后,渔业安全生产重心转向养殖水域和近海作业。湖北省投入3.55亿元升级渔港监控设施,安装智能识别摄像头1200个,实现渔船进出港自动记录、船员资质智能核验。该系统运行一年来,违规出海事件减少68%,成功预警台风天气风险27次。在渔船管理方面,青岛市建立“一船一档”电子档案,强制配备北斗救生终端,2024年海上遇险救助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以内。
渔民安全培训模式持续创新。广东省开展“VR模拟救援训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渔船倾覆、机械故障等场景,累计培训船员2.3万人次。调查显示,参训人员的安全操作规范执行率提升至92%,遇险自救成功率提高40%。渔业互保制度覆盖面扩大,福建省试点“渔业安全生产责任险”,将养殖网箱、深水抗风浪平台纳入保险范畴,为3.8万渔民提供风险保障。
四、沼气工程安全运维
农村沼气设施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2024年专项排查显示,全国仍有12%的户用沼气池存在盖板破损、警示标识缺失等问题。对此,湖北省建立“县—乡—村”三级巡检机制,组织193个专班排查隐患1282处,对危险沼气池实施物理封填。技术创新方面,湖南省研发沼气池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甲烷浓度、压力等参数,当数值超标时自动启动排空装置并发送报警信息。
沼气安全宣传方式趋向多元化。四川省制作系列科普短视频,通过情景剧形式演示沼气清淤、检修的正确流程,在抖音平台获得超500万次播放。基层实践中,河南省开展“安全积分超市”活动,农户参加安全培训、完成隐患整改可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推动群众参与度提升至78%。对于大型沼气工程,农业农村部要求配备专职安全员,每年至少开展2次应急演练,确保突发泄漏事件处置及时率100%。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质量安全是农业安全生产的终极目标。202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案例显示,非法添加案件同比下降21%,但新型生物毒素污染问题凸显。对此,农业农村部推动建立“区块链+合格证”追溯体系,已有25万家生产主体纳入系统,实现扫码即可查看检测报告、用药记录等信息。在检测能力建设方面,国家级农产品质检中心新增真菌毒素、重金属快速检测设备,单样检测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2小时。
基层监管网格化建设成效显著。浙江省构建“1个县级中心+15个乡镇站+200个村级点”的三级检测网络,2024年完成速测样品218万批次,较上年增长35%。同时推行“合格证+保险”模式,对出具电子合格证的产品实行保费优惠,推动带证上市农产品占比达76%。值得关注的是,微生物发酵饲料等新业态带来新的安全隐患,亟待制定针对性监管标准。
领域 | 主要风险 | 关键防控措施 | 成效案例 |
---|---|---|---|
农机作业 | 无证驾驶、设备老化 | 北斗导航监测、强制年检 | 湖北变拖清零 |
农药使用 | 违禁添加、包装污染 | 追溯平台、押金返还 | 浙江回收率89% |
渔业生产 | 船舶倾覆、违规作业 | 智能渔港、VR培训 | 广东救助响应提速 |
六、总结与展望
农业安全生产体系的完善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当前取得的成效表明,科技赋能(如智能监控设备应用)、制度创新(如追溯体系建设)、群众参与(如安全积分制度)构成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但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多、极端天气频发等挑战,仍需在以下方面突破:一是加快《农业安全生产法》立法进程,明确沼气工程、设施农业等新兴领域监管责任;二是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安全大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风险预警联动;三是培育专业安全服务组织,解决小农户安全投入不足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生物安全、智慧应急等领域。例如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病虫害预测模型,在防控过程中同步规避施药风险;研究耐极端天气的农业设施标准,从源头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只有持续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技术支撑、提升主体意识,才能筑牢农业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