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及“典型案例材料”的整理与总结,结合多个实践案例与政策文件,提供可参考的框架与具体示例:
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框架
1. 指导思想
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核心,通过家校社协同机制,弥补亲情缺失,关注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2. 工作目标
3. 主要措施
(1)建立动态档案与联系机制
(2)实施“一对一”结对帮扶
(3)丰富校园活动
(4)心理健康干预
(5)安全教育与权益保障
(6)家校社协同
二、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材料
案例1:心理疏导与学业帮扶
背景:陆同学(12岁),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性格内向,成绩落后,卫生习惯差。
措施:
1. 建立信任:班主任通过每日课间谈心,鼓励其参与班级值日,提升责任感;
2. 学业帮扶:安排“小老师”结对辅导,利用课后时间补基础;
3. 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师通过沙盘游戏引导其表达情感,缓解焦虑;
4. 家校联动:每月与父母视频通话,定期向爷爷奶奶反馈进步。
成效:陆同学成绩提升至班级中游,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个人卫生习惯显著改善。
案例2:社区托管与兴趣培养
背景:云南省昭通市创新“344”暑期托管机制,解决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看管问题。
措施:
1. 资源整合:联合社区、学校、志愿者开设暑期托管班,提供作业辅导与兴趣课程;
2. 特色活动:组织农耕体验、非遗手工课,增强文化认同感;
3. 安全保障:配备专职安全员,制定应急预案。
成效:覆盖2000余名留守儿童,家长满意度达95%,学生安全事故零发生。
案例3:德育与感恩教育
背景:某校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出现叛逆行为。
措施:
1. 主题班会:开展“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引导情感表达;
2. 榜样激励:邀请优秀留守儿童分享自立故事,树立正面典型;
3. 社会实践:组织探访敬老院,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
成效:学生行为问题减少80%,多名留守儿童获评校级“自立之星”。
三、经验总结与建议
1. 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留守儿童的需求(如学业、心理、经济困难)制定个性化方案;
2. 长效管理:完善档案动态更新机制,避免帮扶流于形式;
3. 资源联动:整合、学校、公益组织力量,形成可持续支持网络。
参考资料:
典型案例来源网页42、43、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