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魂
岳飞幼年家贫,常在沙地上用树枝练字,母亲教导他“鹏举”之志。面对金兵入侵,他联合牛皋等好友组建“岳家军”,以“还我河山”为信念,屡建奇功。他不仅以武艺闻名,更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诗句激励后人勤学奋进。岳飞的忠诚与担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二、华罗庚:逆境中的数学之光
华罗庚因家贫辍学,却坚持自学数学。他敢于质疑权威,指出苏家驹教授的论文错误,并发表纠正文章,因此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他以“勤能补拙是良训”自勉,从杂货店学徒成长为国际数学大师,展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奇迹。
三、丁肇中:母语尊严的捍卫者
1976年,丁肇中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坚持用中文致辞,面对美国大使的质疑,他坚定回应:“中文是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此举打破西方学术界的语言壁垒,彰显了文化自信。他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四、刘翔:跨越栏架的中国速度
刘翔从跳高运动员转战跨栏,以刻苦训练打破亚洲人“田径弱势”的偏见。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91秒的成绩平世界纪录,成为首位获田径金牌的中国男运动员。他的成功证明:天赋需以汗水浇灌,突破源于不懈坚持。
五、袁隆平:稻田里的“当代神农”
袁隆平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即使实验失败上千次仍不放弃。他曾说:“我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最终,“超级稻”让全球数亿人摆脱饥饿。他躬耕田畴的身影,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情怀。
写作启示
1. 选材角度:可从“家国情怀”“逆境奋斗”“文化传承”等主题切入,结合人物经典事迹(如岳母刺字、华罗庚自学成才等)。
2. 引用名言:如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丁肇中“科学需要诗人的想象力”,袁隆平“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3. 结构建议:采用“故事+精神+影响”三段式,以细节描写增强感染力(如刘翔训练时反复观看录像、袁隆平田间观察稻穗)。
范文示例:
> 题目:《以奋斗铸就民族脊梁》
> 南宋的岳飞在沙地上练字,母亲以“鹏举”寄望他高飞报国;现代的袁隆平在稻田中躬耕,用一粒种子改写世界粮荒。历史长河中的中国名人,无一不是以奋斗为笔,在时代的画卷上挥洒热血。华罗庚在杂货店的油灯下演算,丁肇中在异国他乡捍卫母语尊严……他们用行动证明:民族的脊梁,由每一个不甘平庸的瞬间铸就。
参考素材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