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如水,万家灯火。当秋风拂过街巷,桂香盈满人间,又到了“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的中秋佳节。今年的中秋,我与家人登上城郊的望月山,在静谧的山巅与一轮明月对望,触摸到了千年诗意的流淌与人间温情的交融。
月出皎兮,银辉漫染天地
暮色初垂时,月亮还隐在云纱之后。山脚下的灯火次第亮起,如散落的星子坠入人间。我们沿着石阶向上,听晚风穿林,看归鸟掠过树梢,直到登上山顶凉亭。忽然,东方的天际晕开一片淡金,云霭渐次退散,月亮宛如玉轮破水而出,将清辉泼洒向层叠的山峦。远处的江河泛着粼粼银光,恍若银河坠落凡尘。父亲指着月面上斑驳的暗影说:“那是吴刚伐桂时溅起的碎屑。”母亲却笑吟吟地递来一块豆沙月饼:“快尝尝,嫦娥刚把桂花揉进馅里呢。”
月移影动,千年诗魂流转
随着月亮攀上中天,凉亭里飘起龙井的清香。爷爷轻摇蒲扇,讲起幼时在四合院赏月的旧事:“那时候家家户户供月,案上摆着兔儿爷,孩子们唱着‘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表妹突然指着月亮惊呼:“快看!云彩给月亮戴了顶纱帽!”果然,几缕薄云缠绕月轮,恰似敦煌飞天的飘带。这让我想起苏轼笔下“银汉无声转玉盘”的空灵,也仿佛看见李白举杯邀月时衣袂翻飞的剪影。月光浸润着亭角的木雕、石桌上的月饼,连茶杯里的涟漪都盛着一弯小小的月亮,恍惚间竟分不清是人在赏月,还是月在看人间。
月满情浓,人间烟火生香
夜渐深时,山下传来隐约的笙箫声。不知是谁家的少年在江畔放河灯,点点暖黄顺流而下,与月光织就的银绸交相辉映。弟弟掏出天文望远镜,兴奋地捕捉环形山的纹路;姑姑用手机拍下“超级月亮”发朋友圈,配文是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外婆把剥好的柚子分成莲花状,念叨着“月圆人圆事事圆”。此刻的月亮,是张若虚春江畔的哲思,是杜甫鄜州夜里的清泪,更是我们手中温热团圆的象征。当表妹用童声唱起“月亮走我也走”,连山风都放轻了脚步,唯恐惊扰这流淌着蜜糖的时光。
下山的路上,月光如轻纱覆在肩头。回首望月,它已褪去璀璨的金黄,化作澄澈的银白,像一枚盖在夜幕上的印章,印证着千年未改的圆满。忽然懂得:中秋的月亮不仅是悬挂九天的玉盘,更是串联古今的情丝。它照着苏东坡把酒问天的孤亭,也照着今夜我们相携而归的山径;映过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琵琶,也映着此刻江面摇曳的电子河灯。这轮明月,始终温柔地凝视着人间的聚散与传承,将清辉化作跨越时空的絮语,年复一年,讲述着团圆的故事。
愿逐月华流照君
归家推窗,见月光斜斜漫过书案,为砚台镀上一层霜色。忽然想起李商隐“青女素娥俱耐冷”的诗句,却觉得今夜的月亮并不孤寒——它凝望着无数家庭的欢宴,倾听着孩童的嬉笑,收藏着游子的思念,早已被红尘烟火煨得温热。或许这正是中秋月最动人的模样:既是九天之上的冰魄,也是人间温情的镜像,永远圆满,永远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