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原文(选自《淮南子·天文训》):
>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注释(综合整理自网页26、29、36):
共工:炎帝后裔,水神,善治水。
颛顼(zhuān xū):黄帝后裔,五帝之一。
不周山:传说中支撑天的山,因山形有缺,故名“不周”。
天柱折,地维绝:古人认为天由八柱支撑,地由四绳系挂;共工撞断天柱,导致天塌地陷。
水潦(lǎo):积水,指江河。
译文(网页29、36):
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愤怒撞击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地绳断裂。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因此移动;大地的东南方塌陷,江河泥沙向此处汇聚。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整合自网页1、63、17):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实词(如“触”“维”“潦”)和句式,背诵全文。
了解《淮南子》及神话特点,理解远古先民对自然的认知。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想象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及神话寓意。
结合背景材料,辩证评价共工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共工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改造自然的精神。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网页1、17):
重点:文言词汇积累,理解神话的浪漫主义手法。
难点:多角度分析共工形象及神话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综合网页1、17、63):
1. 导入:
展示“共工触山”的图片,提问:“这幅画描述了什么故事?”引发兴趣。
对比西方创世神话(如《圣经》),引出中国神话的独特想象。
2. 诵读与翻译:

初读:听录音,正音断句(如“天柱/折,地维/绝”)。
自读:结合注释翻译,标记疑难词句(如“地不满东南”)。
讨论:分组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汇(如“怒”的象征意义)。
3. 文本分析:
关键词“怒”:
共工为何“怒”?补充背景:颛顼以“不敬神”之名孤立共工,导致其失败。
“怒”的后果:天塌地陷,体现共工的破坏力与悲壮感。
形象分析:
正面:勇敢无畏、为民抗争的悲剧英雄(如治水贡献)。
反面:性格暴躁、冲动鲁莽(如“触山”的极端行为)。
小组讨论:共工是英雄还是反面人物?结合历史与神话视角辩证分析。
4. 神话主题探讨:
自然解释:远古人民用神话解释“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地理现象。
文化意义:反映部落斗争,歌颂挑战精神(如夸父、共工)。
5. 拓展与作业:
想象写作:描绘“共工与颛顼争帝”的战斗场景,突出神话的夸张与浪漫。
对比阅读:联系《夸父逐日》,分析神话英雄的共同特点。
教学反思(网页1、17):
通过“诵读—分析—讨论”层层递进,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
融入背景故事和辩证思考,提升学生的文化批判能力。
需关注学困生的参与,设计更多互动环节。
三、板书设计
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原文与翻译
二、人物形象

勇者?暴者?
三、神话主题
1. 自然解释
2. 文化抗争
四、讨论与拓展
以上设计结合文言文学习与神话文化探究,旨在通过文本细读和文化思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