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是2006年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核心是通过明确“荣”与“耻”的界限,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撰写相关演讲稿时,可参考以下结构和内容:
1. 开篇: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
引用胡锦涛对“八荣八耻”的论述,强调其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的重要性。
点明当前社会问题(如拜金主义、诚信缺失等),说明荣辱观教育的紧迫性。
2. 主体:分层论述“八荣八耻”的内涵与实践
国家与人民层面:以“热爱祖国”“服务人民”为核心,结合吴孟超、韦加宁等模范人物的事迹,说明医务人员、教师等职业的奉献精神。
个人与社会层面:强调“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批判违法乱纪、损人利己的行为,可加入学生考试作弊、医疗红包等现实案例。
传统与现代结合:引用孔子、孟子关于“知耻”的论述,说明荣辱观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结合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新时代榜样。
3. 结尾:呼吁行动与展望未来

以“从我做起”为落脚点,提出具体倡议,如“以服务病人为荣,拒收红包”“以诚信治学为荣,抵制学术不端”。
引用“无德不成医”“仓廪实而知荣辱”等古语,升华主题,强调道德建设对民族复兴的意义。
二、关于“八荣八耻”宣传力度变化的分析
“八荣八耻”在提出初期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广泛宣传,但近年来其单独提及的频率有所降低。这一现象可从以下角度解读:

1. 政策重心向更宏观价值观的迁移
2012年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24字)被提出,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的核心框架。“八荣八耻”的部分内容(如“服务人民”“诚实守信”)已被整合到这一更全面的体系中。
当前政策更强调“中国梦”“文化自信”等综合性目标,荣辱观作为阶段性成果融入长期战略。
2. 社会问题的复杂化与宣传策略调整
随着互联网时代价值观多元化,单纯口号式宣传效果有限,道德教育更注重实践载体(如志愿服务、法治教育)。例如,高校通过“情景剧”“公益劳动”等创新活动践行荣辱观。
反腐倡廉、脱贫攻坚等具体政策成为道德建设的新抓手,分散了公众对“八荣八耻”的注意力。
3. 理论内涵的深化与延续
“八荣八耻”的核心理念并未消失,而是通过《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延续,例如“弘扬劳动精神”“倡导诚信文化”等要求与其一脉相承。
部分表述(如“危害祖国为耻”)因外交语境变化,调整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更具时代性的表达。
4. 公众认知的阶段性饱和
经过十多年宣传,“八荣八耻”已形成社会共识,其精神内化于法律法规(如《民法典》强调诚信原则)和行业规范(如医德考评制度)。
过度重复宣传可能导致公众疲劳,因此转向“润物无声”的常态化教育。
“八荣八耻”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道德纲领,其精神仍深刻影响着当前的社会治理和价值观建设,只是表现形式更贴合新时代需求。演讲稿撰写需结合具体行业案例,而宣传策略的调整则反映了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