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这一歇后语的后半句“物伤其类”进一步解释了成语的寓意: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感同身受,常用于贬义语境,形容虚伪的同情或利益共同体的连带反应。例如:
> 看到同伙被捕,小偷顿生“兔死狐悲”之感,实则是担忧自己暴露。
二、成语含义
兔死狐悲(拼音:tù sǐ hú bēi)原指兔子和狐狸结盟对抗猎人,兔子死后狐狸因失去盟友而悲伤,后演变为比喻因同类遭遇不幸而悲痛,隐含贬义。其核心包含两层含义:
1. 表面同情:看似为同类悲伤,实则可能暗含虚伪或自保心理。
2. 利益关联:常用于描述因共同利益受损而产生的连带反应。
三、演变与争议
1. 来源与典故:
2. 现代理解争议:
四、用法与示例
1. 语法:联合式结构,作谓语、宾语或分句,含贬义。
2. 典型语境:
3. 经典例句:
> “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明·田艺蘅《玉笑零音》)
> “晴雯何至弄到没有结果?兔死狐悲,不觉滴下泪来。”(《红楼梦》)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六、现代应用建议
1. 注意语境:避免用于纯粹表达真挚同情的场景,以免引发歧义。
2. 文学创作:适合描写权力斗争、职场竞争等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虚伪情感。
通过上述解析,可见“兔死狐悲”既有历史深度,又因文化演变产生微妙语义变化,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判断其褒贬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