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丑小鸭》
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感受丑小鸭的孤单与蜕变后的快乐,萌发同情心与关爱他人的意识。
2. 认知目标:理解故事主要情节,知道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
3. 技能目标:能用简单语言描述角色特征(如“灰灰的毛”“大大的脚”),尝试复述关键句子。
活动准备
1. 材料:
丑小鸭与白天鹅对比图片、故事角色头饰(鸭子、天鹅、小动物等)。
自制折叠书或空白绘本(部分页面无图,供幼儿操作)。
轻音乐《天鹅湖》、律动音乐《数鸭子》。
2. 经验:幼儿对“小鸭子”外形有初步认知。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
1. 律动互动:播放《数鸭子》,教师带领幼儿模仿小鸭子走路、游泳的动作,活跃气氛。

2. 提问引入:
“你们见过小鸭子吗?小鸭子长什么样子?”(引导描述黄色绒毛、扁嘴巴等)。
出示丑小鸭图片:“这只小鸭子和你们见过的一样吗?它为什么叫‘丑小鸭’?”
二、分段欣赏故事,理解内容(10分钟)
1. 教师讲述故事(配合折叠书或PPT):
重点段落:丑小鸭被同伴嘲笑、离家流浪、发现自己是天鹅。
互动提问:
“为什么大家不喜欢丑小鸭?”(引导观察图片中灰毛、大脚等特征)。
“丑小鸭离开家后遇到了谁?它开心吗?”(强调“孤单”“伤心”的情感词汇)。
“最后丑小鸭变成了什么?”(对比白天鹅图片)
2. 拼图游戏巩固情节:
提供3-4张故事场景拼图(如蛋壳、丑小鸭哭泣、天鹅飞翔),幼儿分组拼图并简单描述画面内容。
三、情感体验与角色扮演(8分钟)
1. 情感讨论:
“如果你是丑小鸭的朋友,你会怎么做?”(引导说出“不嘲笑”“帮助它”)。
“如果你看到伤心的丑小鸭,你会说什么?”(鼓励用“别难过”“你真棒”等安慰语言)
2. 角色表演:
幼儿选择头饰扮演角色(丑小鸭、小鸭、天鹅等),在教师旁白下用动作和简单对话表现故事片段(如“走开!你太丑了!”“我不是鸭子,我是天鹅!”)
四、延伸活动:创意表达(4分钟)
1. 绘画“丑小鸭的朋友”:
提供画纸和彩笔,幼儿画出愿意和丑小鸭做朋友的小动物,并说说“我想和它一起______”(如游泳、玩游戏)。
2. 音乐放松:播放《天鹅湖》,幼儿模仿天鹅优雅飞翔的动作离场。

活动建议
1. 差异化指导:
能力较弱幼儿:通过图片提示复述关键词(如“丑”“天鹅”)。
能力较强幼儿:尝试用“因为……所以……”句式表达情节(如“因为丑小鸭被欺负,所以它离开了家”)。
2. 家园共育:建议家长与幼儿共读《丑小鸭》绘本,讨论“如何帮助他人”。
教学资源参考
故事简化版(适合小班):[网页16][网页42]提供分段提问与图片配对方法。
情感教育渗透:通过角色对比引导幼儿理解“不能以貌取人”[网页32][网页36]。
趣味化设计:折叠书、拼图游戏增强参与感[网页24][网页42]。
此教案通过多感官互动(听、说、做、演)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在趣味中培养语言表达与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