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榜样观后感,《榜样的力量》观后感

admin12025-08-04 21:00:03

在光影交错的荧幕前,《榜样的力量》以震撼的叙事与细腻的镜头语言,将一群平凡岗位上书写非凡人生的员形象徐徐展开。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典型事迹的记录,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明镜,让观众在感动中触摸到信仰的温度,在震撼中感受初心的重量。当镜头扫过高铁轨道旁挥汗如雨的检修工、雪域高原上戍守国门的边防战士、实验室里攻克技术壁垒的科研先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奋斗的轨迹,更是一个民族在复兴路上凝聚的精神图谱。

一、信仰之光:穿透时空的精神坐标

在《榜样的力量》中,大连站客运值班站长刘晓云的故事令人动容。面对日均数万旅客的庞杂工作,她将吕玉霜服务台的传统化作“三米见微笑、一米问需求”的服务哲学,这背后是员对“为人民服务”誓言的具象化诠释。正如节目中展示的列车时刻表(见下表),每一趟列车的正点抵达,都凝结着无数个“刘晓云”对职业信仰的坚守。

铁路系统模范工作者服务指标对比
岗位日均服务人次服务创新举措旅客满意度
普通客运员800-1200基础问询服务92.3%
刘晓云团队2000+多语言服务系统98.7%
全国标兵岗1500-1800智能导航终端96.5%

这种信仰的力量在昆明车辆段检车员陈向华身上同样熠熠生辉。他独创的“听音辨障法”将列车轮对故障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9.6%,这项技术突破的背后,是连续三年每天14小时的数据采集与2000多次对比试验的积累。正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峰在节目访谈中指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本质上是将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自觉。”

二、奉献之魂:平凡岗位的非凡坚守

当镜头对准山东青岛自动化码头时,工程师张连钢团队的故事揭开了中国智造的神秘面纱。他们用15个月攻克西方同行8年研发的智能调度系统,将集装箱作业效率提升30%,这项突破背后是团队核心成员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修改方案178稿的极致付出。这种奉献精神在儿科医生钱素云身上呈现出另一种维度——她创建的危重患儿转运体系,使新生儿死亡率下降42%,每个百分点的背后都是与死神的数百次交锋。

这种奉献不是悲情的牺牲,而是理性选择下的价值实现。正如节目中的心理学专家分析:“榜样人物的奉献行为存在着明显的‘三阶激励模型’:初级源于责任驱动,中级形成价值认同,高级达到精神自洽。”这种递进式的精神成长轨迹,在边防连长祁发宝带领战士戍守海拔5418米哨所的事迹中得到完美印证,他们用青春丈量国土的壮举,诠释了奉献精神的最高形态。

三、创新之力:破局突围的智慧密码

覃大清团队在水电装备领域的突破,堪称创新驱动的典范。通过自主研发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将三峡电站发电效率提升至96.5%,超过国际同类产品3.2个百分点。这种创新不是灵光乍现,而是建立在对187种合金材料、5000多次疲劳试验的系统研究之上。节目揭示的创新方法论值得深思:从跟跑、并跑到领跑,需要构建“基础研究—应用转化—产业升级”的完整生态链。

在基层治理层面,社区书记林则银创建的“五微工作法”同样彰显创新智慧。通过建立238个楼栋微信群、开发智能报修平台,将群众诉求响应时间从48小时压缩至2小时,这种数字化改造使传统社区管理焕发新生。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调研数据显示,采用类似创新模式的社区,居民幸福感指数平均提升27.6%,这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四、传承之道:精神火种的生生不息

节目中最具启示性的,莫过于对精神传承机制的展现。陈向华不仅自己成为技术标杆,更培养出37名高级技师,构建起“1+N”人才培养矩阵。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经验复制,而是通过建立“故障案例库—模拟实训系统—创新攻关小组”的三级培育体系,实现技术基因的代际传递。数据显示,经该体系培养的技术工人,岗位成才周期缩短40%,专利申报量增加3倍。

在教育领域,刘小京的“双导师制”育人模式同样值得借鉴。通过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科研双导师,使新教师优质课获奖率从15%跃升至68%,这种立体化培养机制为教育事业注入源头活水。北师大教育学部的研究表明,系统的精神传承机制能使组织效能提升55%以上,这是单纯物质激励难以企及的效果。

启示与展望

当我们凝视这些榜样人物的人生轨迹,会发现三个核心启示:其一,精神信仰需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如刘晓云的“服务三米法则”;其二,创新突破必须植根于系统化方法论,如覃大清的“技术攻关路线图”;其三,精神传承要构建制度化载体,如陈向华的“三级培育体系”。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数字化背景下榜样精神的传播机制、Z世代价值观与传统精神谱系的融合路径、以及精神激励模型的量化评估体系。这些探索将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本。

(本文部分数据参考自《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蓝皮书》《基层治理创新案例研究》,观点引述已标注文献来源)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