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酒令—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admin32025-08-03 05:10:03

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其在黄州谪居期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以酒为引,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哲思与超脱之志。以下从创作背景、词作解析、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等方面展开分析:

苏轼行酒令—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近三年。彼时他寓居临皋亭,开垦东坡荒地,自号“东坡居士”,过着躬耕自足的生活。虽身处逆境,但他以道家思想自解,寄情山水,形成了“超旷”的人生态度。词中“夜饮东坡醒复醉”的放浪形骸,正是其借酒消愁、寻求精神自由的写照。

二、词作解析

苏轼行酒令—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 上片:叙事绘景,醉态中见真性情

  •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开篇点明地点与醉态,“醒复醉”与“仿佛”相映,既写饮酒之酣畅,又以模糊的时间感暗示心绪的迷离,展现诗人不拘形迹的豪放。
  •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以童仆鼾声如雷反衬深夜的静谧,而“倚杖听江声”则将视角转向自然,从喧闹的酒宴过渡到内心的沉淀,暗含对现实的疏离。
  • 2. 下片:抒情言志,哲理中显超脱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之语,直抒身不由己的愤懑,追问何时能摆脱功名枷锁。此句既是自省,亦是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
  •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江面风平浪静暗喻心境澄明,借“小舟”意象表达归隐江湖之愿,既是对现实的逃避,更是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 三、艺术特色

    1. 情景理交融:全词将叙事(醉酒归家)、写景(江声风静)、抒情(身世之叹)与说理(庄子哲思)融为一体,如“倚杖听江声”既是动作描写,又暗含对宇宙人生的静思。

    2. 语言自然畅达:不事雕琢,以白描手法勾勒画面,如“鼻息雷鸣”的诙谐与“江海余生”的飘逸,形成鲜明对比,凸显苏词“以诗为词”的突破。

    3. 意象象征深远:“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小舟”则寄托了脱离尘网、回归自然的理想,赋予词作哲理性。

    四、思想内涵

    此词体现了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思想矛盾与超越:

  • 对现实的厌倦:宦海沉浮的挫败感使其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慨叹,揭露了封建士大夫在政治漩涡中的无力感。
  • 道家思想的浸润:借庄子“忘营营”的哲学,消解现实苦难,追求“与天地并生”的精神自由,展现了“旷达”的生存智慧。
  • 诗意栖居的向往:末句“江海寄余生”并非消极遁世,而是以艺术化的方式重构人生价值,将个体的有限生命融入自然的无限之中。
  • 五、后世评价与轶事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此词流传后,时人误以为苏轼“挂冠江边逃了”,郡守徐君猷急往探视,却发现他“鼻鼾如雷”,可见其洒脱不拘的性情。王国维评苏轼词“旷达”,此作正是其人格与艺术境界的完美统一。

    综上,这首词以酒为媒,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既有现实批判的锋芒,又具超然物外的诗意,堪称苏轼“豪放”词风与哲人胸襟的典范之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