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结合部编版教材特点及获奖教学设计经验整理的《花钟》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框架,综合多篇优质资源整合而成:
一、《花钟》教学设计(部编版一等奖思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会认“芬、芳”等10个生字,会写“醒、修”等13个生字,理解“争奇斗艳”“欣然怒放”等词语。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妙处,并仿写句式(如拟人、比喻)。
2. 过程与方法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观察与描述事物的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培养科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兴趣,感悟语言文字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语言特点,仿写生动的句式。
难点:理解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激趣质疑
多媒体展示:日内瓦花钟图片及花卉开放视频,提问“花钟的奥秘是什么?”。
任务驱动:发布“自然探秘家”挑战,引导学生观察与提问。
2. 整体感知,初识花钟
自主阅读:圈画生字词,用“______”标出花名,“…”标出开放时间。
互动游戏:小组合作拼贴“花钟图”,梳理9种花的开放顺序。
3. 精读品析,感悟语言
对比阅读:
原文:“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改句:“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
引导学生讨论拟人化表达的生动性。
朗读指导:配乐诵读第一自然段,通过动作表演(如“绽开笑脸”“欣然怒放”)体会语言之美。
4. 探究原因,科学揭秘
小组合作:阅读第二自然段,用思维导图归纳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
拓展资料:播放“昙花夜间开放”的科学视频,深化理解。
5. 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仿写训练:提供牡丹、向日葵等图片,用不同句式描述其开放状态(如“牡丹在清晨舒展华贵的裙摆”)。
创意作业:设计“班级花钟”,记录观察日记。
二、《花钟》说课稿(一等奖框架)
教材分析
单元定位:本课为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留心观察”的首篇课文,以“现象—原因—应用”为逻辑链,体现观察与思考的结合。
文本特点:语言优美、句式多样,是学习表达方法的典型范例。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学生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但对科学原理和多样表达理解较浅。
突破策略:通过情境任务、对比阅读、科学实验降低理解难度。
教法与学法
任务驱动法:以“探秘自然”为主线,设计观察、实验、创作任务。
多媒体融合:利用视频、动态图片直观呈现开花过程,突破时空限制。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开花原因,培养科学思维与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亮点
1. 情境创设:通过“花钟设计师”角色扮演,激发学习内驱力。
2. 语言品析:聚焦拟人、比喻等修辞,对比改句体会表达效果(如“欣然怒放”VS“万寿菊开了”)。
3. 跨学科整合:结合科学知识(光周期现象)与语文表达,实现学科融通。
板书设计
花 钟
现象:花开时间不同 → 语言之美(拟人、比喻)
原因:温度、湿度、光照 → 科学之趣
应用:花钟设计 → 观察之妙
教学反思
成功点:任务情境有效提升参与度,读写结合落实语言运用。
改进点:可增加实地观察活动,深化科学探究体验。
三、设计特色与创新
1. 大单元任务群:以“自然探秘”为情境,串联观察、记录、表达、实践任务,体现深度学习。
2. 评价多元化:通过“花钟设计图评价表”考察观察力、创造力与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资料:网页1、43、49(教学设计);网页30、36、65(说课稿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