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篇”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三篇经典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不仅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凝练表达,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结合多篇读后感及历史背景,以下从核心思想、现实启示与精神传承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核心思想:三种精神的永恒价值
1. 《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的根基
文章以张思德为典范,提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泽东通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强调个人价值应融入集体利益。这种思想不仅是党的立身之本,更成为焦裕禄、黄文秀等新时代楷模的行动指南。
2. 《纪念白求恩》:超越国界的人格理想
白求恩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被提炼为人的品格标杆。毛泽东提出“五种人”的标准(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既是对职业精神的呼唤,也是对道德滑坡的警示。尤其在医疗、教育等领域,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仍具现实意义。
3. 《愚公移山》:奋斗精神的哲学升华
通过寓言故事,毛泽东将“排除万难”的韧性上升为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为“推翻三座大山”的决心,在当代则转化为脱贫攻坚、科技攻关等领域的实践动力。如“两弹一星”团队和航天人的探索,正是愚公精神的延续。
二、现实启示:新时代的实践指导
1. 党员干部的“初心”与“使命”
重温“老三篇”需叩问初心:是否做到“权为民所用”?例如,抗疫期间基层干部的无私奉献,正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动体现。而少数腐败案例则警示,若背离这一宗旨,必将被人民唾弃。
2. 职业的重构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白求恩精神”呼吁重建职业道德。例如,教师需以学生为中心而非逐利,医生应坚守救死扶伤而非过度医疗。这种“纯粹性”是抵御功利主义的良药。
3. 攻坚克难的韧性教育
“愚公移山”的当代价值在于直面复杂挑战。从芯片“卡脖子”到生态治理,需摒弃急功近利心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接续奋斗。华为的自主研发历程便是典型案例。
三、精神传承:跨越时空的共鸣
1. 文化基因的延续
“老三篇”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如司马迁的生死观、愚公寓言)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形成独特的“中国式精神谱系”。这种融合使理论更具亲和力与传播力。
2. 青年教育的鲜活教材
对当代青年而言,“老三篇”提供了价值观塑造的参照。例如,张思德的平凡坚守启示年轻人“小岗位也能有大作为”;白求恩的国际主义则鼓励全球化视野下的责任担当。
3. 全球治理的东方智慧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老三篇”精神可外延为全球协作的基础。如中国援外医疗队的行动,正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国际化表达。
不老的“老三篇”,永恒的灯塔
“老三篇”虽诞生于革命年代,但其内核——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超越自我的品格、永不言弃的意志——始终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在物质丰裕而精神焦虑的今天,重读这些篇章,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指引。正如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所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破浪前行。